西河大鼓的前世今生
西河大鼓,又名河间大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河北省沧州河间市,是一个流传范围极广、从艺人员重多、深受群众喜欢的优秀地方曲种之一,是我国北方民间极为流行的一个地方曲种,
它是在木板和弦子书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在内容上以民间故事、历史通俗演义、通俗小说为主。代表曲目有《封神演义》、《薛家将》等多部,小段有《小姑贤》、《兰桥会》等数百个。
西河大鼓在演唱过程中,形成了北口、南口、小北口等三个主要支系。首先,北口唱法,流行于白洋淀以东以北地区,代表人物为马三峰、朱大官等;其次南口唱法,流行于高阳、博野一带,代表人物为马瑞景弟子。并且唱词格律多以七字和十字句组成,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等。其通常使用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三弦、二胡、洋琴等,唱腔多达数十种,起伏多变,后经几代说书艺人的演艺和改进,博采百家之长,结构更加严谨规矩,同时又演化出许多新唱腔,大大增强了其艺术性和表现力,那么西河大鼓的历史到底有多长呢?
首先,笔者认为,要看一个曲种的史长,都应该从它萌芽时开始算。任何一个新兴曲种或者任何新兴一种事物,都会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衰亡的过程,而我们的西河大鼓自然也不例外。西河大鼓的历史,不能排除它的孕育和萌芽这段时间,这是西河大鼓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说到西河大鼓,不能不提马三峰,历史上,马三峰是业内外公认的西河大鼓创始人之一,同时,马三峰作为西河大鼓的奠基人,准确的说是更加适应了历史发展和艺术规律,并且总结了前人的智慧,然后规范、创新、完善,才有了西河大鼓。所以说要说西河大鼓的历史,起码应该从马三峰说起。
其次,笔者认为,马三峰是在民间艺人们已经开始使用了犁铧片之后,他在此基础上,又把犁铧片改成了更为精细的月牙板。不过,以上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据历史资料证明,比如在《中国曲艺志》河北卷“大事年表”中,“咸丰元年(年)前后”条目记载:“……本年前后,高阳艺人马三峰在鼓板书、弦子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开西河大鼓之先河。由此可以说,西河大鼓的历史应该是年左右,起码接近年。
最后,笔者认为,所看一个曲种的历史有多长有时很难界定(个人观点)。西河大鼓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它的产生是众多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笔者认为,它是一个不断融合并不断发展的过程,比如著名西河大鼓艺人郑茂春年出生,20多岁的时候跟随河北大兴的老佟先生学唱西河大鼓;朱化麟年跟随马三峰学艺,很多人对于西河大鼓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并将其发扬光大,所以据此综合考虑,西河大鼓到现在的历史最保守地说,应该在年或年以上。若是往前追溯西河大鼓的萌芽时期,它的历史自然还要更长一些。
现如今,在经历了大约年孕育、成形、发展三个阶段的过程后,最终形成由三弦、板、鼓进行伴奏的说唱形式,结合着西河大鼓说唱并重、形式简洁,题材广泛、通俗易懂的特点,因此广泛流传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被观众所喜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