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淀中村,最早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水乡
自古以来,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基础,无论是原始社会依附于自然采集产生的居民点,还是人们通过合理利用自然优势形成的村落空间,无不体现了村落分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特征。白洋淀淀中村落也不例外,从其空间分布演变历程中可以发现,村落在各时期的分布均体现了一共性特征,即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包括气候、水资源、地形等在内的自然环境要素,对淀中村落的选址及分布格局都带来一定影响。
首先,淀中村落最早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据记载,白洋淀在旧石器时代为低洼平地,积水较少且水流极易改道,这样的自然条件不适宜适应能力低的古人类生存,故无村落产生。而新石器时代的白洋淀气候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气温升高、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使水生植物大大增加,气候温和宜人,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古人类到此生活,因而产生了梁庄遗址。
一直到明清淀中村落急速发展时期,淀中村落的分布依然靠近水源,便于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其中较为明显的有漾堤口,地处两堤之间,四周环水,水产资源丰富;大淀头、光淀村等建于河淀近旁,利于获取生产资源。可见,舒适的气候条件及丰富的水资源为白洋淀地区提供了大量动植物资源,是影响淀中村落分布的最主要原因,体现了村落依托自然环境在淀中分布的特征。
此外,地形也是影响淀中村落分布的原因之一。白洋淀丰富的水资源为村落提供了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洪涝等自然灾害。淀中村落居民为了生活安全,往往合理利用自然优势,趋利避害,择淀中高地而居,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洪涝灾害对生活空间的侵蚀。这种特征从明末至清王朝统治时期尤为明显,居民为抵御洪涝灾害,多选择垫高淤地,在淀中高地筑房。
清人陈宏谋(—)在《治永定河说》中就永定河对东、西两淀的影响在提出治理意见及措施时主张:“小民或愿垫高地基居住,……量给资用”。同时,《治永定河说》中记载:“现在东、西二淀,乃长年积水之漥,广袤数十里,其中稍高之地,筑室而居,村落相望”。这都从侧面反映出淀中高地被民间占用修筑房屋的事实。这样一来,民间培垫淤地修建房屋也就成了必然现象。
成书于嘉庆十三年()的《畿辅安澜志》记载:五官淀“古时巨浸也,今则居民交错,阡陌纵横,壅培日高,尽成沃壤”[71]。道光三年()程含章上奏称:清河口、马道河与赵北口为西淀扼要,“今马道河甚为淤浅,赵北口连桥上下,被居民堆砌园土,河窄如沟,淀水为之不流”。
进入近代以来,白洋淀受洪涝灾害影响,淀中村落破坏严重,甚至被淹没。在此自然条件下,淀内居民为防御水涝,延续明清时期选址特征,待洪水泄去之后,仍选择淀泊中涸处高地而筑房。从开始零星分布的几户人家,逐渐丰富扩大,形成村落。可见,民间对淀泊占用修筑房屋现象之普遍。随着淀中修筑房屋,加之淀泊芦苇丛生,独特的地理面貌塑造了淀区别样的水乡村庄景象。
白洋淀优越的气候条件为淀中村落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生态环境;充足的水资源为淀中村落提供了生活用水及农业生产资源;淀中高处地形条件一定程度上确保村落的生活安全。总而言之,白洋淀自然条件为淀中村落提供了天然的屏障,村落在长期分布演变过程中,呈现出临自然环境而生,择高地而居的分布特征。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