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中国绿意浓

北京哪家医院是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中多次强调湿地的重要性,分别对洞庭湖、白洋淀、青海湖、滇池、黄河入海口等湿地的保护和修复作出重要指示。

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湖南日报联合河北日报、青海日报、云南日报、大众日报,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开展联动报道,分别选取在洞庭湖、白洋淀、青海湖、滇池湿地、黄河三角洲等湿地栖息的代表性珍稀动物,展示其栖息地近年来的变化,由它们为当地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代言”。

洞庭湖畔呦呦鹿鸣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永涛徐典波

10月15日清晨,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的联合巡护监测组,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巡护监测人员从岳阳市君山区后湖乌龙尾出发,徒步1个多小时,穿过齐膝的草滩,在洞庭湖畔注滋河黑嘴区域,发现麋鹿活动的踪迹。

10月13日,岳阳市东洞庭湖注滋河口区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在觅食。张鸿摄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一头体型较大的母麋鹿,带着一头小麋鹿正在食草。一阵簌簌声响,母麋鹿颇为机警,不时抬头张望,几声低鸣。

麋鹿,传说中吉祥神兽“麒麟”的原型。它头脸狭长像马,角像鹿又与其它鹿略有不同,蹄子宽大像牛,尾细长像驴,又名“四不像”。麋鹿是湿地生物中的旗舰物种,洞庭湖自古就是它们的老家,其生存状况与湿地生态保护息息相关。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鸿介绍,洞庭湖曾经一度难觅麋鹿踪迹。近年随着生态环境改善,麋鹿种群稳步增长,洞庭湖重新成为麋鹿的温馨家园。麋鹿生存繁殖能力有了较大提升,目前年均约10头小麋鹿出生。

20多公里的注滋河沿岸,有16个芦苇站。每到一个站点,巡护监测人员要上岸打探麋鹿的消息。既用望远镜远眺,也循着脚印寻找麋鹿的踪迹。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宋玉成博士,常根据脚印分辨出麋鹿的大小、数量和活动时间,还能辨别它们的去向。

“脚印是新的!”宋玉成指着一处空旷的草地惊喜地说,这里水草丰美,适合麋鹿集群,那是麋鹿刚刚来过的足迹。他分析,麋鹿早上在这里吃草,然后找水喝,不会走太远。

“1、2、3……29头!”巡护监测组分工监测,在米外的浅滩,发现大群麋鹿。今年虽然大旱,注滋河水源却较为充足,河畔浅滩常有麋鹿栖息撒欢。一天下来,巡护监测组共监测到麋鹿3群91头。

麋鹿,又回来了,近在眼前!

在岳阳市君山区丁子提,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了一个占地多亩的麋鹿和鸟类救护避难中心。该中心已救助麋鹿30头、鸟类多只,不仅是受伤、受困麋鹿和鸟类的乐园,还是岳阳自然科普教育基地,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

岳阳华龙码头长江水域,江豚跃出水面。石述威摄

洞庭湖生态环境持续变好,动物“朋友圈”越来越大。年监测数据显示,洞庭湖区域江豚数量稳定在约头;野生麋鹿种群数量由最初的10头发展到多头。水鸟74种40.4万只,数量为有监测记录以来之最。

远眺岳阳楼和波澜壮阔洞庭湖。徐典波摄

江豚的微笑、麋鹿的倩影、候鸟的欢歌,已成为湖南生态文明建设的3张新名片。

“鸟中大熊猫”“安家”白洋淀

河北日报记者李保健

在河北省白洋淀水域,一只青头潜鸭振翅欲飞。李东宇摄

“看,那儿有一群青头潜鸭!”

连日来,在白洋淀湿地的同一处水域,雄安新区摄影爱好者王占强连续观测到20余只青头潜鸭在丰茂的水草间觅食、栖息。

青头潜鸭被称为“鸟中大熊猫”,是全球极度濒危物种,对生态环境极为挑剔。

年5月,工作人员曾在白洋淀的大麦淀区域首次观测到两只青头潜鸭。今年7月,河北省林草局工作人员在白洋淀南部水域拍摄到一幅珍贵画面——一只雌性青头潜鸭带着4只雏鸭在水面上凫水、觅食,怡然自得。经专家确认,这是白洋淀首次发现青头潜鸭繁殖。青头潜鸭在白洋淀湿地“安家”,由候鸟变成了留鸟。

珍稀鸟类被视作最佳“环评师”、环境的“生态试纸”。青头潜鸭在白洋淀“安家落户”,是白洋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有力佐证,是“华北明珠”重放光彩的生动注脚。

白洋淀新安北堤木栈道。耿辉摄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个淀泊星罗棋布,条沟壕纵横交错,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被誉为“华北之肾”。近年来,雄安新区加大白洋淀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协调推进,加快推进生态清淤、百淀联通工程,打通淀区水流水系通道,优化补水方式,提升水动力条件,让白洋淀的水“活”起来。还在白洋淀上游建成府河、孝义河河口湿地。雄安新区在白洋淀划定9个鸟类重要栖息地,俗称“鸟岛”,为不同习性的野生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繁殖条件。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程钢介绍,今年1至8月,白洋淀8个国控点位均值水质为Ⅲ类,化学需氧量为15.9mg/L。白洋淀湿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野生鸟类共计种,较年增加了31种;鱼类恢复至44种,中华鳑鲏等土著鱼类重现白洋淀。

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新“产房”

大众日报记者李明

金秋十月,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最美的季节,碧草蓝天、水清鱼跃、百鸟翔集,构成一幅五彩缤纷的生态画卷。湿地中,一种体态优美,有着黑色羽翼、红色双足的水鸟格外显眼,它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

东方白鹳在位于山东省的黄河三角洲湿地休憩。孙劲松摄

东方白鹳的传统繁殖地并不在黄河三角洲,现在缘何在此生儿育女?在保护区工作近30年的高级工程师朱书玉告诉记者:“东方白鹳通常在北纬40度以北的高纬度地区繁殖,越冬地在长江流域到珠江流域之间。它们是纯肉食性鸟类,以鱼虾蟹为主要食物,之所以青睐黄河三角洲湿地,是因为这块湿地良好的生态能为其提供不错的觅食、繁殖环境。”

东方白鹳首次出现在黄河三角洲湿地是年4月27日,一共19只,朱书玉和调查团队有幸记录下了这一珍贵影像。

随着湿地保护力度加大,在黄河三角洲监测到的东方白鹳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年,在保护区5万亩湿地修复区一次性发现5个东方白鹳巢,其中2巢成功繁育5只幼鸟,年又成功繁殖5巢。自此开启了东方白鹳在黄河三角洲繁殖进程。

随着黄河三角洲湿地系统持续恢复,栖息条件不断改善。年冬,21个人工巢在黄河三角洲湿地立了起来。

“这样做的效果很明显,年春,就有近70%入住。到现在,我们陆续做了个人工巢,入住率将近80%。”朱书玉说。

为了更好地让鸟类“留下来”,保护区先后实施东方白鹳、黑嘴鸥、鹤类等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以及柽柳、野大豆等原生植物保育和水生生物恢复等工程,生物多样性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鸟类在此安家。这里不仅成为东方白鹳的全球最大繁殖地,每年还有几百万只鸟儿在这里迁徙、越冬、繁殖,成为“鸟类国际机场”。

滇池金线鲃的“重生”

云南日报记者王琼梅实习生金文敬

国家二级濒危保护动物滇池金线鲃和鲤鱼的亲缘关系很远,他们的杂交成功突破了鱼类研究中的种种“不可能”,为滇池金线鲃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更多可能……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通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换取一个物种的“归位”和“重生”。

云南滇池金线鲃。通讯员摄

“上世纪80年代,滇池金线鲃仅在滇池入湖支流与龙潭之中才能觅得其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君兴介绍。年,研究所从野外引种尾滇池金线鲃开展繁育研究。人工繁殖并非易事。作为一个半洞穴生物,滇池金线鲃冬天要钻到洞里产卵,到了春天孵出的鱼苗才会游到滇池中去觅食,加上其所需生存温度相对较低,对养殖带来一定的挑战与困难。7年,科研工作者克服生存环境、鱼病、排卵受精困难、饵料配比等重重考验,终于通过人工方式成功繁殖多尾滇池金线鲃。

年,滇池金线鲃数量超10万尾。据统计,至今已累计在滇池投放多万尾。“我们在盘龙江设置一个监测点,一开始每2-3个月能观测到1条,现今每个月能观测到30-50条,滇池金线鲃已经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种群。”杨君兴欣喜地说。

“最好的保护是利用。”滇池金线鲃繁育成功后,研究所一方面对其进行保育,将其用于生态系统的修复;另一方面对其进行选育与杂交,挖掘其经济价值。

研究团队通过“花-鱼-螺蚌-鸟”立体生态修复模式,创造性地利用云南土著物种的回归与繁衍,增强高原湖泊生态修复能力。年,研究所在亩湿地种植海菜花,投放滇池金线鲃、本地螺蚌等。仅一个星期,湿地水质透明度就提升35厘米,总磷总氮含量明显下降。目前,这一生态修复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洱海、星云湖、程海、宝丰湿地等地。

青海湖与黑颈鹤的双向“奔赴”

青海日报记者张多钧

盛夏青海湖,波光粼粼,湿地中,黑颈鹤翩翩起舞——一幕幕和谐的生态画卷,通过监测视频,反馈到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保护科科长孙建青的电脑屏幕。

青海湖是黑颈鹤的重要繁殖栖息地,黑颈鹤是青海湖重要的夏候鸟和旗舰物种。每年3月底至4月初,黑颈鹤陆续从云贵高原迁往青海湖,交配后在四面环水的草墩、芦苇丛或附近农田中构筑爱巢,经过漫长的孵化过程,鸟宝宝破壳而出。到了10月,鹤爸鹤妈带着鹤宝向南迁徙过冬。

黑颈鹤选择青海湖,青海湖选择黑颈鹤,这种双向“奔赴”,一方面是黑颈鹤生活习性使然,另一方面则是青海湖生态环境让黑颈鹤安心安家。

青海省青海湖湿地,悠然漫步的黑颈鹤。通讯员摄

从7年青海湖管理局开始监测黑颈鹤,孙建青便开始长达16年的黑颈鹤保护工作。通过采样、观察、追踪,孙建青发现,黑颈鹤在繁殖期喜好以繁殖对为单位,分散居住,每个繁殖对需要至少一平方公里湿地作为“领地”,生态良好、湿地面积众多的青海湖成了黑颈鹤最理想的选择。

这些年,青海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湿地面积累计增加1.35万公顷,高密度植被覆盖累计增大21.33公顷,沙地、裸地、盐碱化土地面积累计减少公顷。青海湖为黑颈鹤繁衍生息打造了舒适的“温床”。

布哈河是青海省青海湖盆地最大的河流,也是黑颈鹤繁衍栖息重要湿地之一。通讯员摄

孙建青说,这些年,随着生态改善和保护力度的加大,黑颈鹤的数量一直很稳定,每年基本上有只左右。年出现一个峰值,达到只。

黑颈鹤赖以生存的青海湖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旗舰物种——普氏原羚野外种群数量达只,达到保护初期的11倍,新增水鸟种类增加到98种。今年9月最新青海湖水鸟秋季迁徙期监测数据显示,青海湖水鸟数量达23万余只,较上年同期增长32%。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78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