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益阳话,你经常说却未必知道写益阳
玍
尕
哒
益阳话表示动作完成,有一个读ga的音。如问“搞ga冇”就是“搞完没有”;“搞gada”就是“搞完了”。这是一个让方言专家们很为难的音,有的书写成“嘎”。不过,有没有更合适的字呢?
玍(gǎ),“王”字上加一撇,本义是与平常的“王”有别的孩子王。是一个方言字,南北方言都用。多用为怪僻、调皮、无赖等意思。
我国著名影片《小兵张嘎》(年摄),讲述河北白洋淀地区一位顽皮少年张嘎成为八路军小战士的故事。他的名字张嘎之“嘎”若写为“玍”,就音义都对了。电影中,小张嘎与小胖摔跤赌胜,他摔不过,咬人,然后又赌气堵了小胖家的烟囱。区队长教育他时讲“军民鱼水关系”的道理,批评他“发gǎ”“gǎ鱼”,战友们都叫他“gǎ子”“gǎ小子”。南方的赣语中多用这个字,意为“讨人嫌”。益阳也于不起眼之处保留了“玍”字。益阳话表示吝啬,讲成“啬玍”,还加副词而成“好啬玍”“蛮啬玍”“啬玍死哒”等。东北人讲“那小子贼玍!”是说那小子相当吝啬,相当抠门。益阳与东北竟然万里之外,在“玍”字上成了“知音”。
益阳有个词“阴ga子”,本指不能生育的男人,也指女性化的男人,或说话阴阳怪气,以及做事作风不阳光的人。写成字应是“阴玍子”。
许多方言里有“玍古”一词,意义多为不好、不佳,但有时也用于夸奖人厉害,如说“他很玍古,能飞檐走壁!”
显然,这个“玍”不是表示动作完成的那个“ga”。
“家”字在益阳读gā,声音非常近。近古汉语中里,“家”曾经有过作语气助词(无实意)的用法。如《西厢记》:“每日家情思睡昏昏。”那么益阳话的用法会不会是这种“家”的变异呢?且出门在外,一旦回家,确实有“完成”的含义。
尕(gǎ),方言用的会意字。“乃”指再度、重复,引申指“一系列”。“乃”与“小”合起来表示“一母所生的一群年龄依次递减的小儿”。不少方言用其“小”的含义,一如西南官话的“幺”。它有一个用法是当语态助词,放在动词之后,表示正在或者已经发生。这与益阳话的用法很切合。表示完成的“ga”写成“尕”可能是最接近正确的方案。
再说“搞gada”中间的“da”,方言字典多写为“哒”,是语态助词。不过,“da”既可表示“完成”,也可表示“正在进行”,如普通话的“着”。如“戗da搞”,意为“对着干”,写为“戗打搞”,更合适。
益阳有俗语“养女嫁江西——舍da咯坨肉”,其中的“da”有完成含义,写为普通话是“舍掉”“舍了”。江西虽远,但历来的交往还是蛮多的。还有,益阳称江西人为“江西ga子”,就因为江西人的口语里“ga”的音比益阳话更多,更明显。
几
公
几,是益阳话最常用的词尾。普通话词尾“儿”和一部分“子”,在益阳方言中念成“几”。如男孩子说成“伢几”,女孩说成“妹几”,小猫说“猫几”,小狗说成“狗几”,甚至还有“锅几”“碗几”“鱼几”“肉几”“饭几”“菜几”“酒几”“烟几”,甚至“叔几”“爹爹几”“老倌几”“婆婆几”“翁妈几”……凡是比较小的或可爱的、亲切的,都带着“几”。因为“几”的广泛使用,使益阳人说话温柔,甚至嗲声嗲气,女子说来好听,而男人说来却显得阳刚之气不足。崔振华先生在《益阳方言研究》一书讲到这个字,写为另造的一个字(口+姐),本人以为不必。此处的“几”就是一个语气助词,属于实词虚用,即去掉“茶几”之“几”的本来含义与用法,只借声音以助语气。
“几”,普通话是三声,益阳话是五声。益阳的五声发音平缓,起于中而略下行,不仅发音非常方便,且语气舒缓、亲切,与“儿”在北京话语尾所表达的情绪、语气较为切合。这个“几”日常确实存在两个读音:几与姐。“几”当是正音,“姐”应是变音,短读为“几”,加长为“姐”,舌部不松为“几”,舌部一松即是“姐”。
另外,须知,“姐”在益阳话里文读为“几(五声)”,白读为jia,唯独不读普通话的“姐”音。因此,以音写字为(口+姐),反而不符合方言的读音规律。
袋子,在益阳话里讲成“袋公”。不论是大袋子还是衣服上的小口袋,都叫“袋公”。这个“公”显然只是一个音,是语尾,基本上相当于普通话的“子”。
这个“公”让我联想到,邵阳及新化、安化、宁乡称眼洞为“眼公”,有可能是老湘语的用法。老湘语保留了一定量的古楚语词汇,“公”可能是古楚语的一个语尾。
还有“筒公”“挑公”等,益阳话也用。竹质的大小筒,都叫筒公,而没有做成器具的原竹材,还强调为“竹筒公”。量米的升子,就是筒公的一种。“挑公”有时讲“勺公”,益阳话讲“挑子”,普通话讲勺子。益阳还讲“豌豆公”“绿豆公”,不过是将常用的“子”换成了“公”。植物的根部,我们讲蔸子,也讲“蔸公”,如“树蔸公”“竹蔸公”“芦苇蔸公”“藜蒿蔸公”“白菜蔸公”等。
来源:益阳日报
作者:谢国芳
编辑:莫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