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生态保护区能保留传统渔业村吗
白洋淀生态保护区已经确定,专家们确实好眼力,这是白洋淀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这里星罗棋布着白洋淀面积最大,水质最好的淀泊,淀面开阔、一望无际:白洋淀、前塘淀、后塘淀、大麦淀、鲥鯸淀、洛汪淀,非常适合鸟类、鱼类活动;这里苇田密布,沟濠纵横,幽深僻静,非常适合鱼类、鸟类栖息繁殖,还有,这是构成生态环境最重要的因素:这里多高田,苇田地势高,芦苇长势好,凸显了白洋淀特色,构成了白洋淀最优美的生态环境。
为什么这里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我以前写过文章,我说,白洋淀不是上天恩赐的自然宝物,白洋淀是经过几十代人开凿的人造庄园。纵观生态保护区,正是明清时期的易阳社范围。《新安县志(乾隆八年)》记:“自嘉靖30年来,淀水浩淼,势连天际。”又记:“邑遭大水,民穷四窜,里无全甲,屯民乞告并社。于是,划分五社:升平社(新安)、太平社(新安北)东南社(新安东)、三台社、易阳社(南社)。易阳意为易水之阳。易阳社领十五乡:阎家湾、马家寨、寨南、马村、马铺、大店头、西店头、小店头、段村、田家庄、邸家庄、高家庄、马家庄、李家庄、辛家庄。”白洋淀生态保护区的范围大体在明清时期的易阳社范围,这就是说,这些村庄都有年的历史,这一带已经经过了多年的治理,几十代人开沟濠、筑苇塘、挖淀泊才成就了今天白洋淀生态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在这些村庄里,有的村庄还创立了自己的传统产业,这些产业依靠生态环境发展延续,又以自己的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千姿百态,环境日新月异。这种产业和人类息息相关,和生态环境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在这个生态保护区内,有一个传统渔业村,叫大田庄,历史上叫田家庄,是明清时易阳社十五乡之一,它是白洋淀有名的篓子村,男人们下虾篓,女人们织虾篓,这种渔业生产延续至今已有年历史。大田庄至今还传说着大田庄先人下篓子挖银子的故事:明朝嘉靖年间,田家庄住着兄弟二人。哥哥田仿,弟弟田贯,下虾篓为生。这一年,兄弟俩驾着小船到天津附近水域下虾篓。一天晚上,兄弟俩下完了虾篓,正思虑着艰辛的日子。忽然,他们被一个奇怪的现象惊呆了:只见正南方向的土坡上闪出一团银白的亮光。兄弟俩撑船来到闪光的土坡,用手刨起土来,原来是一坑银子。以后,兄弟俩就用这些银子买新船,造苇田,建庄园,创立了大田庄几百年根基,下虾篓这门传统的渔业生产也经过几十代人的传承、发展,直到如今。
大田庄下虾篓渔业生产所以延续到今天,是因为它因地制宜,完全就地取材,就地使用本地的原料、人力、场地。虾篓的原料是芦苇,不需要从外地购货,编织虾篓用的是本村的优质芦苇,编织虾篓的技术是本村的独创专利,本村的妇女劳力个个会织篓子、缠须,下虾篓的是本村的男劳力,大田庄几乎家家都下过虾篓,都会这门技术,活动场地是白洋淀广大水域,水淀、水濠、深水、浅水都有篓子船活动的场地。
因为虾篓的原料必须是优质芦苇,所以,虾篓这门渔业生产促进了芦苇的优化,促进了生态环境优化。大田庄历史上有亩苇田(根据抗日时期的统计,年前大田庄的苇田数),多是洼地苇田,这些洼地苇田常年浸没在水里,苇田上的芦苇因常年受水的波动,苇的茎秆弯曲变形,这类芦苇不能作为编织虾篓的原料,为了获取更多的编织原料,几十代大田庄人一代接一代开始了改造低洼苇田、变革芦苇品种的艰苦劳动。改造低洼苇田,人们就要把低洼苇田变成高茬苇田,把劣质芦苇换成优质芦苇。改造低洼苇田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人们把洼地搞成台田,又年年上泥增高,台田一年一年增高,终于摆脱了水的浸泡,成了终年露出水面的高田,大田庄现存的李家堼大面积苇田就是大田庄前人们一代一代的创造。大田庄周围的高田——杨家岗河两侧的苇田,老公濠两侧的苇田,鲥鯸淀周围的苇田、西洼周围的苇田、郝淀周围的苇田都经过了几十代人搞台田、上河泥,岁岁月月才形成今天的高茬苇田。有了高茬苇田,人们又对芦苇品种进行了改造,年年岁岁,以白皮栽苇做苇秧,逐渐淘汰劣质苇,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大田庄一等苇田1余亩(年县统计数字为亩,其中围鲥鯸淀造田打堤损失几百亩)。一等苇田高度在海拔8点以上,常年露出水面,即使在洪水时期,也是在短时期内被水淹没,洪水过后,即露出水面。一等苇田上都是好白皮栽苇,这种芦苇苇高、节长,能长到5米上下,且柔韧、白漂,是编织虾篓的上好原料。为了生活、生产的需要,大田庄几十代人经过了几百年的治理,才形成大田庄现在的生态环境。
大田庄传统虾篓渔业还促进了代代大田庄人的生产、生活的良性循环。每年立春到清明,人们的生产是为苇田积肥、上泥,当冰河未开的时候,人们用冰床把村里的生活垃圾、人粪尿运到苇田,河一开,一只只夹泥船就下了水,人们把河泥罱上船,又把河泥泼洒到苇田上,这一段时间,全村的男劳力主要劳动是为苇田准备充足的肥料,女人们早就开始编织,她们最辛苦,一年到头除了节节令令、拆拆毁毁,一年忙于编织。清明到夏至是篓子船上半年生产的季节,一过清明就到了篓子船下水的时候了,这时候一只只篓子船停在村边,船上的虾篓码得整整齐齐,篓子船还带上锅灶,带上米面,带上油盐酱醋茶,因为他们将漂泊在白洋淀每一个角落,船上吃,船上宿,船到哪里哪里就是家。篓子船一直忙到夏至,一过夏至,就要进入伏天,篓子船就到了歇伏的时候,一只只篓子船回到村子里,回到自己的家。
从夏至到处暑,这是篓子船歇伏的时间,虽说是篓子船歇伏,然而篓子船上人们却是一天不能歇,他们每天冒着炎热酷暑潜行在茫茫苇海为芦苇除草,仔细的寻找缠在芦苇上的蔓草,把他们连根拔掉。芦苇经过除草清蔓,苇塘的芦苇就像梳洗打扮了一番更加清秀、透亮。芦苇经过春天的施肥,夏天的除草,格外青翠,格外修长,格外整齐,一块块苇田像绿色的山包绵延不断,又像绿色的围城环绕着一个个大淀,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白洋淀景观。从处暑到霜降这是一年中篓子船丰收的季节,夏季的九河洪水给白洋淀带来了丰富的饵料,伴随着滚滚洪水生长出大量的鱼虾,篓子船们决不放过这个丰收季节,处暑一过篓子船们就下了水,白露、秋分是青虾最活跃的时候,篓子船们更加忙了,人们由每天倒一遍虾篓变成倒两边、三遍,干了一天的篓子船上的人们,天一擦黑,就点着了渔灯,开始了第二遍的劳动,夜深了,一盏盏渔灯穿行在大淀、苇濠,和倒影在水里的繁星交融在一起,为了捕虾的丰收,人们昼夜忙碌着。
一到霜降,就到了篓子船拴船的时候,篓子船上的人们将转入又一个收获季节。从霜降到立春,男人们又要忙着芦苇收割、芦苇收藏。这一段时间,男人们要把所有苇田的芦苇收割完,要把优质芦苇和劣质芦苇分开,要把新打下的芦苇码好“剪子股”通风晾晒,要一把苇一把苇用耙子梳去苇叶和杂草,要把梳理好的芦苇垛好收藏。几百年,几十代大田庄人都遵循着这个生活、生产规律。
保护生态环境首要的是促进生态自然循环,没有自然循环,就谈不上生态环境,近些年,白洋淀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不流通了,还带来了大量污染,流水不腐,本来就是死水的白洋淀,再加上污染,白洋淀变成了一坑臭水。苇子是应该年年收割的,近些年苇子年年不割,年年压茬,造成苇质量逐年下降,照这种状况,白洋淀的优质好苇很快变成毛毛草。芦苇是应当施肥的,河泥、人粪尿是最好的肥料,近些年,苇田没有施过肥,河泥、人粪尿成了白洋淀污染源。生态环境离开了自然循环,就没有发展。
未来的雄安新区有能力改变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自然循环,那时候,在白洋淀生态保护区,将使用高科技的手段,管理好白洋淀的水、白洋淀的苇、白洋淀的田,白洋淀的花,白洋淀的所有资源,但我想,能保留几个传统渔业村,保留历史的生态环境自然循环,保留历史的生产、生活规律也是件值得斟酌的事。(文:田荣承摄影:张永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