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锋白洋淀,我的精神家园

《白洋淀》,我的精神家园

作者:陈国锋

陪爱人去悦城广场购物,走看着眼前的高楼,不由得想起原来的市政府办公楼。比起现在装修豪华的悦城,那栋老楼显得那么朴素,本来就不大,还从中间分为两部分,一边是市委,一边是市政府。记得那时候去最多的是东面的市委楼,当时的《白洋淀》编辑部就在一楼。

今生有幸的一件事,就是因为文字和绘画,得以与《白洋淀》结缘,《白洋淀》是我的精神家园。

年夏季的一天早晨,我收到了文联寄来的《白洋淀》,这期杂志上刊登了我的散文《平原上的白鸽》。这篇不长的小文是我发表的第一篇作品,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快乐。这种快乐只有经历过不懈努力的文学爱好者才可以体会得到,或者更像经历了分娩痛苦的母亲那种感觉。有人说作品是文学家的孩子,那么作品的发表就是孩子的出生,那种欣喜和鼓舞往往成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一生坚持写作的动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坚持写作,每写完一篇,首先想到的就是给《白洋淀》杂志投稿。陆陆续续,《白洋淀》杂志上又发表了我的多篇作品。

因为写作,认识了《白洋淀》。因为《白洋淀》,认识了文联的许多老师们。

和初次发表作品一样,第一次带着稿子去文联,心里也是充满了欣喜和忐忑。欣喜是因为文联是文艺工作者的家,忐忑是因为见了素未谋面的编辑老师们不知该怎么说。但是很快,忐忑一扫而光,因为老师们既和蔼又可亲,颇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现在回想起文联那间不大的办公室仍然觉得舒适温暖,那种温暖是发自心底的亲切。当时,李富强老师出版了长篇小说《万各庄》,张坤玲老师和白稳放老师也都出版了散文集,在我心目中,他们是需要仰视的实力作家。但是每次去文联,不管是专门送稿还是顺路串个门,老师们都特别和蔼可亲。柴凤彦老师负责文联的具体事务,每次去她都特别热情,又沏茶又倒水,三九寒冬,也会让人心生温暖。

去文联,大抵是去送稿,看见老师们忙,不忍心打搅,多数时候是放下稿子便想走。但是老师们拿到稿子特别认真,长的会留下慢慢看,短点的,有时候一边看一边改一边讲解,每次去送稿都受益匪浅。去得多了,觉得文联就像另一个家。

《白洋淀》不仅影响到我的创作,也影响了我的工作和生活。年初冬的一天,我去文联送稿。散文编辑是张坤玲老师,老师看完稿子告诉我,国税局办公室需要一名文字宣传员,如果去可以推荐我。那时候,我在外贸局工艺品公司上班,从事设计,因为公司不景气,刚刚失去工作,老师的推荐对我无疑是雪中送炭。不久我便去国税局应聘,成为了国税局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时至今日,老师的知遇之恩也不能忘怀。还有白稳放老师,散文写得特别好,出版过好几本散文集。每次去送稿,白老师对我的稿子都是认真看、认真改。她是那种大气率性华横溢又有亲和力的人,总是鼓励我坚持写作。

在老师们的指导和关心下,我始终坚持写作,除了在《白洋淀》上发表作品外,还先后在《小小说选刊》《中国税务报》《河北国税》《沧州日报》《沧州晚报》《沧州税苑》等报刊杂志发表了百余篇小小说、散文和绘画作品,有多篇作品在省、地、市级征文比赛和展览中获奖。

我知道,在当今琳琅绚烂的文坛,自己只是一棵小树或者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而《白洋淀》,就是我赖以呼吸给我雨露和阳光的家园。《白洋淀》的编辑老师们,既是伯乐,也是园丁,见证着一批又一批文艺人才的成长。

时光荏苒,岁月悄无声息的改变着身边的一切。如今,文联和《白洋淀》编辑部早已有了新的办公地点,但《白洋淀》的精神没有改变,《白洋淀》编辑部的传统没有改变。

《白洋淀》是大美任丘的文艺窗口,更是我们这片人杰地灵的沃土孕育出的精神之树。《白洋淀》的成长,离不开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与呵护,当然还有文联各届领导的努力。从刘俊琦老师、王建刚老师、郑万龙老师、郭占甲老师到王建东老师,他们既是任丘文艺的引领者,更是眼光独到的伯乐,正是他们的坚持和努力,《白洋淀》才得以不断成长与壮大。

《白洋淀》是我的精神家园,更是任丘文艺界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里,我拥有了才华横溢的家人,在这里,走出了许多有实力的艺术家。祝愿我们的家园更加锦绣繁华,祝愿我们的《白洋淀》越办越好,越办越红火。

作者简介:陈国锋,字林峰,自幼酷爱文学写作,苦学不辍。文学作品先后在《小小说选刊》《中国税务报》《小小说月报》《河北国税》《沧州晚报》《白洋淀》等报刊发表80余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97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