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摩陂,沧州历史上的大湖泊
萨摩陂,沧州历史上曾经的存在过的大湖泊。唐《元和郡县志》卷18沧州长芦县:萨摩陂“在县北十五里。周回五十里。有蒲鱼之利”
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池塘的意思。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的记载中,陂的数量最多,人们通常将陂与塘连用,以指凭借天然积水潴池作坝蓄水灌的一类水利工程,但古时天然的积水湖沼亦可称作陂,而与淀、泽、薮等等名词互用,如《说文》即云:“湖,大陂也,”萨摩是嘛意思呢?萨摩听起来有点印度梵语的意思,为何有此名字,没有相关文献记载,在现在沧州土语中,“萨摩”是瞅瞅或者看看的意思,此意用在水泊上又不合适,不知名字是何来历。
唐代漳水与永济水在今沧州市区以北交汇处《元和郡县志》记载我国北方周回五十里以上的湖陂沼泽14个,有京兆地区的马收泽,八部泽,灵州的千金陂,汝州的广成泽,宋州的孟渚泽,郑州的圃田泽,泗州的永泰湖,郓州的大野泽(即巨野泽),齐州的淯沟泊,曹州的大剂陂,邢州的大陆泽,相州的鸬鹚陂,定州的天井泽及沧州的萨摩陂。与北魏《水经注》记载相比,唐代湖泊洼淀情况总体上变化不大,《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莫今河北任丘北有九十九淀”,所说的“九十九淀”虽不一定为确数,但也说明当时在河北平原中部今白洋淀、文安洼一带的淀泊之多。唐代湖泊洼淀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许多大湖沼的面貌继续得以保持。《元和郡县志》对一些湖沼的范围有明确的记载。如平泉陂“周回二十五里”、萨摩陂“周回五十里”、天井泽“周回六十二里”、鸬鹚陂“周回八十里”。面积分别为12平方千米、50平方千米、76平方千米和平方千米。
北宋时期黄河经过现沧州市区沼泽湖泊,水产资源丰富,故有相当规模的渔业生产。邢州有著名的大陆泽,葭芦茭菱莲鱼蟹之类,充牣其中”,相州的鸬鹚陂、沧州的萨摩陂等等,也都是若名大陂,水产丰富,为当地人民重要的生活来源。在唐代,沧州一带以多蟹著名,史载姜师度((约—),河北魏县人,历任丹陵尉,龙岗令,易州、沧州、同州等地刺史,水利成就显著)曾试图在鲁城(今黄骅乾符)开田种稻,结果竞因为蟹多成灾而末能成功。境内出产的糖蟹、鳢都曾是重要贡品。
清代天然河流越今沧州而过唐代萨摩陂大致范围《元和郡县图志》是宰相李吉甫创作的一部唐代中国地理学专著,“元和”二字源自成书于年,即元和八年。此时萨摩陂的面积当为最盛。《太平寰宇记》卷65,废长芦县条下,仍有“萨摩陂,在县北,周回五十里,民有蒲鱼之利。”的记载。《大清一统志》卷17,对萨摩陂的记载,引用的是唐《元和郡县志》的记载。
清查慎行《沧州阻风谢别峰同年饷酒二首其一》:“风程半日滞沧州,客恨除非醉即休。安得春江变春酒,萨摩陂外水如油。”查慎行(-),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他在诗中浓笔重彩的写了萨摩陂,不知是追忆还是触景生情?根据北魏至清代今沧州市区河流分布及河湖相伴而生来看,处于九河下梢的沧州市区,在其北部湖泊面积最广当在唐代的近年中,至宋时水面萎缩,估计至元明时逐渐干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9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