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个世界地球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
今年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积极推动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世界地球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石拐区自然资源局
克服单线工程思维系统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复制。生态修复,其实就是人与自然合笔补足一首长诗。期间,寻章摘句、谋篇布局,“细中求精,巧方能成”。这里的“精”与“巧”需要落实到每一个治理项目中,也体现在如何下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这盘大棋上。唯有这般慎始如终,久久为功,方能打赢生态修复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
近段时间,一场关于“生态清淤”的讨论持续而热烈。起因源于白洋淀区的一次施工作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发文称,当地在生态清淤的过程中,有大型挖掘机械进入一藕田区域作业,严重影响了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物种——青头潜鸭的栖息地。
有声音认为,如果连鸟类的栖息地都成为清淤范围,那谈何生物多样性保护?谈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言辞可谓激烈。也有声音认为,上述说法“本末倒置”:没有生态清淤,哪有如今风景秀丽的白洋淀?牺牲单一生态区域,以顾全白洋淀整体生态修复大局,并无不可。
不论两种声音孰是孰非,其存在本身也值得我们思考。
我们不能因单一个案而否定“生态清淤”给整个白洋淀生态系统带来的可喜变化。污染的底泥清走了,淀区的水重新流动起来。年,白洋淀水质整体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同时,更多的鸟儿和鱼类回归。据统计,目前栖息在白洋淀的野生鸟类一共有种,比新区设立之前增加了24种。
但是,“牺牲单一生态区域成全大局”的说法也值得商榷。年9月,自然资源部印发通知,明确要求按照保证生态安全、突出生态功能、兼顾生态景观的次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在上述案例中,若单一的工程治理破坏了原有物种的栖息环境,后续带来的“蝴蝶效应”或不可想象。
笔者以为,总的来看,此件事情更多还是在于生态保护修复的系统性考量不够全面。开展生态清淤的确是疏通水域经脉、改善水生态的好办法,但并非整个流域都要“一以贯之”,毕竟不同河段的底泥污染程度及特性不同,不能全盘借鉴。
比如,对于青头潜鸭所生活的水域,倘若在开展生态清淤之前,能够对工程的影响、要不要清淤、清淤的方式等进行充分评估论证,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原有物种乃至生态系统的影响,或许更为科学合理。这一点,对于小流域内的生态清淤如此,对于其他更大尺度范围内的生态修复工程亦然。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持续推进了湿地与河湖保护修复、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综合整治、海洋生态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坦率地说,问题仍然存在。不少地方生态修复历史欠账多、问题积累多、现实矛盾多,且面临“旧账”未还、又欠“新账”的问题,甚至个别项目中依然存在生态保护和修复系统性不足、措施相对单一、单线工程拼盘拼凑等问题。
从实践而言,避免上述问题一再出现,需要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