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90后女老师出29道题,答案全选A
老师命题,如果把几十道选择题答案都定为同一个选项,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山东青岛一位女教师,出题的时候,29道题都选A,说是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信心。
这话听起来有理,细想起来却经不住推敲。
诱导学生投机取巧
29道题都选A,怎么能够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呢?怎么能够培养学生的信心呢?
有过来人在回忆当年上学的时候,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29道题都选A,如果做到了9道或者10道,发现都选A,学生很可能就会猜测,以下的答案都应该是A。于是就孤注一掷,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选A,而且最终发现结果全选对了。
老师的小聪明不幸被学生识破,这就是学生投机取巧取得了成功。
但是事实上,剩下的题学生根本就没做,因为他摸到了老师的命题规律。
阅卷方便才是直接目的
这样,本来严肃的数学教学就被变成了一场游戏。老师设了一个局,学生投机取巧碰运气。本来应该认真去做的题,学生也不做了,直接选A就得了。
这种结果,显然不是老师命题的初衷。那么老师为什么把答案都定为A呢?
明眼人一看,都选A,老师阅卷方便,这是给老师带来的直接便利。如果再说有什么其他便利,那都是牵强附会,跟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培养学生的信心,没有任何关系。
当然,老师有命题的权利,命题的时候把答案定为哪一个选项,当然也是老师的自由。老师适当考虑阅卷方便,也在情理之中。但与此同时,也要力争避免学生投机心理,避免对学生产生误导。
所以有网友说,把29道题答案选项都确定为A,这就是投机取巧,不过是为了老师阅卷方便罢了,锻炼学生心理和培养信心,不过都是借口。
林语堂的借口
林语堂当年在圣约翰大学读书的时候,看上了陈氏同学的妹妹。于是到了暑假,就跑到了厦门陈氏同学家里,说是看望陈氏兄弟——这就是一个漂亮的借口。
虽然当时林语堂没有明确表明自己拜访陈家的目的,但是几十年后,在《八十自述》中,林语堂直接坦白了,说当年去厦门陈家,就是因为他热爱陈家的妹妹。
那么林语堂当年拜访陈家时,为什么不敢直接说出自己的理由呢?
之所以找借口,是因为有些话不方便直说,或者不敢直说。也许他当年拜访陈家的真正目的不好意思直说,但是还是被陈家爸爸看破了玄机,最后也正是陈家爸爸,硬生生地把林语堂和陈家小妹给拆散了。
林语堂拜访陈家,以看望陈氏兄弟为名,其实另有目的,只是不好意思说,不方便说。但是这种出于恋爱的借口,还是可以理解的,至少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说林语堂心怀恶意,这时候的借口是可以理解的。
山东青岛这位女老师,把29道题的答案都确定为A,和林语堂寻找借口就不一样。明明为了自己阅卷方便,却说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明显缺乏说服力。
水生嫂们的含蓄美
以借口的方式体现含蓄美,这是借口体现的高境界。
孙犁先生在他的小说《荷花淀》中,通过水生媳妇等几位农村妇女到前线去看望丈夫这段情节,很好地体现了含蓄美。
明明心里特别想念自己的丈夫,想看到自己的丈夫,却都不直接说,都是从自身以外找原因,这样就把农村妇女纯朴美好的感情表现了出来,把抗日背景下白洋淀人民美好健康的感情,刻画出来。
正是因为水生媳妇等农村妇女如此含蓄地找到恰当的借口,才体现了含蓄美。这是借口体现的高境界。
很遗憾,我不认为山东青岛这个教师把29道题答案设为A,能够达到这种含蓄美的境界。不但没有美,反而引起了争议。
结语
总之,老师在教学当中适当进行尝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忘记最终的目的应该都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为了在教书育人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如果违背这一条,那么这种尝试可能也就是失败的。
原创:红叶精华推荐:
高考作文审题构思精选:苏轼论大勇,言有尽而意无穷,值得玩味
高考作文全国卷真题解读:立足红楼梦读写结合,沁芳胜出意义重大
高考作文例析:围绕才华剥茧抽丝,完整的逻辑思路很重要
深圳高三一模作文:借国乒之名印证这一时代热点,妙不可言
高考浙江作文:如何看待得与失,取决于眼界,人间正道是沧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