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边的芦苇和秋天更配这几处公园藏不住了
白昼开始变得短暂,一层层凉意披在身上,落叶踩在脚底吱嘎作响,才惊觉秋意渐浓。
如果说春夏是花花时节,那秋冬就成了草木人间。
梧桐微黄,乌桕似火,枫叶泛红……主角一一紧挨着登场,在这片斑斓的土地上,南京独属于那秋日深沉古朴的气质又守时地浮现出来。
当南京人都被银杏的金黄抓住视线之时,水边的芦苇荡却美出了秋的另一种境界。
它们点缀在深秋荒芜的河岸,势不可挡地占据了成片成片的土地,一手撑起属于秋冬的活力。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即是芦花,在古人诗词中无数次被提及。兴许是因为芦苇常见,它的美便往往被忽略了。
·绿水湾湿地公园·
绿水湾湿地公园的秋天和春夏格外不同,褪去了纯粹的绿色,一点点染上了专属于秋日的黄。
长江北岸的秋天依旧散发着生机和活力。
飞鸟成群结队地略过河岸,偶尔盘旋,偶尔降落休憩。
沿着河边的桥漫步,芦苇热热闹闹地从栏杆扶手之间钻出来。
它们扬着轻盈蓬松的花穗轻轻摇摆,像极了和过路的人嬉笑招手的孩童。
夕阳西下,橙黄色的光洒落一地,芦苇的花叶之上也悄悄蒙上了一层金光,看起来柔软而温暖。
·乌龙潭公园·
位于清凉山东麓的乌龙潭素有“南京小西湖”之称,每到换季都会展现出不同的魅力。“三时有花,四时有景”用来形容这里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潭水清清,潭边的植物总是把环岸步道包裹得严严实实。
偶尔穿过隐蔽在树丛间的小路来到观景台,也许你就会看到一片芦苇“森林”。
芦苇根根挺拔,尽情展现着自己修长的身姿,此时一个成年人站在这两三米高的芦苇丛边也显得娇小起来。
芦苇的花穗犹如细密的绒毛,自带柔光特效,远看一团一簇,近看像是精心打理过的顺滑长发。
法师们纷纷镜头向上瞄准,让芦苇充当面前秋色的前景,从遥远的高楼大厦到对岸的凉亭,远近皆是景,层次愈发分明。
·桦墅村·
自打偶然发现了桦墅村这块郊游宝地,一有空闲便想着跋山涉水也要来逛一逛。
除了在稻田中穿行,我还爱坐在水库边上吹着风,望着湛蓝的湖水,一直到太阳落山。
当夕阳的余晖铺洒下来,水边的芦苇就成了眼前最好的风景。
芦苇倾斜的那边就是风的远去的方向,摇摇晃晃,将秋日傍晚的静谧轻轻揉碎。
风停了,转瞬又恢复如初,秋意浓烈得化不开。
·莫愁湖公园·
秋日正在静静描绘着莫愁湖边斑斓的画卷。人们来来往往,赏着树上的叶和地上的花。
落叶凋零坠落,湖中尚有残荷,湖岸附近却已芦苇丛生。芦苇的美是素雅而轻柔的,却也从不吝啬,一开就是烂漫一片。
无论是清晨的第一抹阳光,还是傍晚的最后一缕夕阳,它们和阳光总是很配。
秋风乍起,纤细的身子随之摇曳,大簇的柔丝似羽飘逸,一丛一丛地望过去更像是成群结队翩翩欲飞的鸟。
·下关火车主题公园·
要说美得与众不同的芦苇,那一定是在下关。绿皮火车自带文艺气质,引得无数爱美的女孩来打卡拍写真。
火车旁丛丛簇簇浅白色的芦苇有如点睛之笔,为这幅充满艺术表现力的画面增添一分素雅的诗意。
不知这曾在轨道上飞驰的绿壳略过了多少一样充满生机的芦苇,最终才停靠在这里成为了时代的印记。
包裹在丛丛簇簇植物中的列车似乎只是刚刚停下站来,依旧酝酿着下一场奔赴远方的计划。
芦花似花又似雾,也像是凝了霜的枝条,总是那般温柔。成片的芦苇却又气势磅礴,随风高高低低连绵起伏,掀起陆上的浪花。
其实在我国白洋淀就有民间艺术芦苇画,每一幅都是利用芦苇及熨烫碳化工艺制作而成。“一寸芦苇,一寸金”,盛产芦苇的白洋淀逐渐衍生了制画工艺,承载着久远的历史文化与深厚的人文内涵。
成画大多描绘自然界的花鸟鱼虫,芦苇本身的纹路用于还原大自然的质感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将艺术与自然结合,自然是锦上添花。
待到秋冬之交,芦苇苍苍。穿过摇曳的芦苇丛,只管将这大好的时光尽数收入眼中。
来源
南京新鲜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