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推荐乡愁雄安,用镜头记录
《乡愁雄安》播出时间
河北卫视《你早京津冀》(每天7:50)
河北公共频道《乐享河北》(每天12:25;20:25)
从年初开始
雄安新区在全域范围内开展了
“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
河北广播电视台节目研发部
历时一年时间
走遍雄安新区三县多个乡村
用镜头记录下雄安的风土人情
12集微纪录片《乡愁雄安》
第二集《二月里来龙抬头》
04:25中国人都讲究年要过个完满,从腊月里置办年货、迎接除夕,到正月里走亲访友、互送吉祥,再加上正月十五总要闹个元宵、赏个花灯,总归,这年,要真正到了“二月二龙抬头”那一天,才算足足地过完。
对雄县昝岗镇梁神堂人来说,二月二却并不是新一年的开始。如果有谁没在二月初八的那场庙会上闹上一闹,那这年就总觉得少了些滋味。
梁神堂的“神堂”二字,本是指大宋初年时建的一座龙王庙,因梁姓者众,遂起村名为“梁神堂”。二月初八,年节已过,天气渐暖,农事将忙,以一场盛大的庙会,佑护来年的风调雨顺、富足平安。高跷就是庙会里从来不会缺席的压轴好戏。
梁神堂的高跷,被称作“登云圣会”,相传,明末崇祯皇帝于万手禅林庙遭遇伏击,梁神堂高跷队救驾有功,故被赐予“登云圣会”的美称。高跷表演有“文跷”和“武跷”之分,文跷重扮相与扭逗,武跷则以表演特技为主,高跷队里最年长的李建国就是扮演和尚的“文跷”。
龙,是中国神话里一种善变化、能兴风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中,它能在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浮潜,为众鳞虫之长。关于龙的文化,由来已久,它更像是一个符号、一种意绪、一份血肉相联的情感。
安新县赵北口镇西街村的梨园龙灯会,始建于乾隆年间。每年的春节和二月初二,“龙灯起,诸事顺”,村里最隆重的活动就在这份期许里被拉开了序幕。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里这样描写舞龙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当时舞龙灯用的龙初为谷龙、稻草龙,后来逐渐演变成用竹篾扎龙头、龙节和龙尾,裹以各色布料的布龙,如今赵北口的龙灯就是这样制作而成的。
如果说,龙灯“扎”的功夫是根本,那舞龙灯的“舞”字无疑是这场盛会的灵魂。夜晚被绽开的烟花映得亮如白昼,金色的龙在人潮里忽上忽下、游刃有余,喝彩声、欢笑声与锣鼓声应和在一起,你仿佛已经分不清是人在舞龙,还是他们早已浑然一体。你只知道,只要这份吉祥在,这份期盼在,来年的日子就一定能如飞龙腾空般——越过越好。(编导:张剑)
第三集《此心安处是吾乡》
人有容行千里,海有容纳百川。容与和,寓意包容与和谐。
在容城县的南大门,人们与其相遇的必经之地,静静矗立着一座容和塔。
从清晨到日暮,街上车流不息,行人行色匆匆,每一天,容和塔都凝视着从它身边经过的每一个人,他们有的离开家,有的回到家。
容和塔东北八公里,有一座老宅,细数起来已有百年的历史。住在老宅里的人叫王德亮。
所有认识王德亮的人,无论是乡里乡亲,还是远方来客,都对这栋房子赞不绝口——它建于清代末年,砖木结构,青堂瓦舍,雕梁画栋,保存十分完整,就连买卖时的房契都成了最有温度的珍藏。
屋里摆放的许多老家具和老物件,也都是王德亮的爷爷当年留存下来的,历经百年,周身虽然布满了被岁月刻下的印记,却因有着与现代家居截然不同的古朴与韵味,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但对于王德亮来说,这里并不仅仅是被人夸赞的清代老屋,这里面,有爷爷亲手雕花制成的灯笼,有与父亲促膝长谈时坐过的长凳,有儿子蹒跚学步时扶过的木桌,这里——是他的家,里面留存最多的并不是跨越时光的那些老物,而是满满的无可替代的回忆。
夜幕降临,即便是白天里最喧嚣的城市,此时也只有万家灯火,一片静谧,而家,大概就是为你点亮的那唯一一盏灯,或许还有你迈进小院时那棵为你默默守护的老树。
曹锁群,容城县大河镇南文村人,祖孙三代住在一起。家里的这棵古槐,从他记事起就一直矗立在院落中间。
春天时,满树槐花绽放,每天都能闻到芬芳的槐花香;夏天,它就像一把撑起的巨型阳伞,为一家人带来整个夏日的清凉;到了年关,曹锁群会和小孙子一起,把春节的福字贴在老槐树的躯干上,默默许下对下一年的祝福。
家是什么?家是“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的那朵寒梅,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那轮明月,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那份忧思,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那份豪迈。
有一种标志,被烙在了心头,外人看到的是额头上深深的沟,却不知,里面住的竟是乡愁。(编导:张剑)
第四集《绘出淀上好风光》
白洋淀的清晨,景色最美。芦苇密布,一望无边。当苇丛中的鸟鸣将整个白洋淀唤醒,当初升的阳光把一早驶来的渔船映成金色,任凭技艺再高超的画家都难以绘出它最美的样子。
雄县龙湾镇道务一村的胡泊,自小学习山水画。他的曾祖父胡荫樟先生,曾是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山水画画家之一。当年,胡荫樟于民国17年考入京华美术学院,师从吴镜汀先生习画山水,后自成一家。胡泊虽未受曾祖亲传,却也颇具灵性,将山水画画出了自己的风格。
这是胡泊记忆里最亲切的一棵树,他听父亲讲过,曾祖曾在这棵树下,对登门求艺者竹篱绛帐、口传心授,毕生心血倾囊以赠。再后来,画这棵树仿佛就成了他梦开始的地方,从最细小的枝叶,到树皮被岁月打磨留下的褶皱,每一个微小的瞬间都被他细细揣摩过。
午后的白洋淀,同样很美。即使是初春,芦苇还在土里聚集着力量,淀上的水经过了一整个冬天的沉淀,分外静谧。若在此时,划一叶小船,破开明镜般的水面,内心定然会有一扫阴霾的畅快吧!
郭扬帆就最爱在这样阳光正好的午后,细细勾勒出白洋淀的轮廓,再用一把剪刀,把她心里的芦苇、水鸟、荷花,剪出别具一格的味道。
这幅作品,名为《意象雄安》,其中容纳的不仅有白洋淀的水鸟与荷花,还将民间代表祥瑞的各种元素汇集其中,这是她对家、对生活、对未来许下的祝福与期盼。
容城县东小里村孙秀芹奶奶的剪纸则更加别具一格,各色彩纸剪出的花鸟鱼虫,又被她巧妙组合,粘贴在白色画纸上,组成了一幅幅寓意吉祥的剪纸画。
剪纸是我国典型的民间传统艺术,在古代诗词典籍中,也曾被广泛记载——唐朝的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就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李商隐也在《人曰》诗里作“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最寻常不过的农家生活里,剪纸仿佛成了让日子变得斑斓的道具,铺一张大红的纸,一剪子下去,就把每一个清晨每一个午后都剪出了芬芳。
剪纸与绘画,一减一增,剪下的是过往,增添的是希望。孙秀芹奶奶、郭扬帆、胡泊,白洋淀水边还有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诠释着雄安之伟岸白洋淀之秀美。
暮色里的白洋淀,韵味更浓,水波泛着落日的金光,渔人在满眼金黄中满载而归,明天,又将是美好的一天吧!(编导:张剑)
第五集《泽畔古乐远流长》
(点击上方标题观看第五集)
古乐悠悠,源远流长。
这些天,安新县端村镇关城二村朝阳会的老少乐手们正在紧锣密鼓地为几天后的庆典活动进行排练。
已是初春,天气晴好,芦苇随风摇荡,古曲庄严肃穆,淀里银波泠泠作响,仿佛与古老乐曲中诉说的情感遥相呼应,分外动听。
《吕氏春秋·古乐》里曾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考古工作者也发现,大约七千年前,先民们就用陶土做的乐器“埙”来吹奏。最早的音乐创作,或为宫廷、寺庙音乐,或为祭祀祈福,盼望风调雨顺。后来逐渐增添了祈祷延年益寿、阖家幸福、万事如意等内容。
而安新县境内的大小音乐会则多半是与民间信仰牢牢结合在一起的,他们用音乐来祭祀祖先与神灵,也用音乐为故去的亲人超度。安新县志曾记载,“县音乐活动始自清康熙年间,清末民初最为兴盛,如关城的朝阳会、郭里口音乐会,其后,刘李庄、大马庄、同口、大王、寨里、王家寨、赵北口、圈头、安州等地相继成立音乐会,多活动于民间婚丧嫁娶及逢年过节。”
圈头村地处白洋淀的中心地带,四面环水,历史上曾归属于鄚州,村民世代以淀上耕作和水上捕鱼为业。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期,鄚州为渤海鄚郡,是神医扁鹊的故乡。故而,每年农历四月十九至二十一,人们会聚集到村里的药王庙,将古乐奏响,以祭奠药王,感念百年来对当地村民的佑护。
这里是安新县赵北口村一间极其简陋的活动室,几个十来岁的孩子,正在村里的老乐手的教授下,学习乐谱。这些古老的记谱符号,被虔诚地用毛笔记在泛黄的宣纸上,它们的名字叫“工尺谱”。
工尺谱字源于中国最古老的乐器“笙竽”。比起意大利到16世纪才完善起来的五线谱,中国在唐代就已经发明了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的符号记录下来,交由后人细细解读,是一项看似简单却极其繁复的工程,它代表了一种文化的记忆,代代流传。
工尺谱的记谱方式极为特别,它只记录了音乐旋律的骨干音和框架,而那些细微的变化和润饰,则需要传授者的口传心授。由此,这些古老的音乐也被赋予了更神秘的色彩。
古乐悠悠,嘹亮的清音缓缓入耳,流过烟波浩渺的淀波,流过渔舟撑起的竹蒿,流过纵横交错的苇田,或急或缓、或喜或悲、或抑或扬,就这样荡漾在落日的余晖里。假如歌声也有翅膀,此刻,在这蒹葭苍苍、淀波流转的水面上,定会有无数只鸟儿在展翅飞翔吧,它们会带着这些古老的曲调,飞向更远的远方。(编导:张剑)
第六集《壮哉我雄安少年》
(点击上方标题观看第五集)
雄县李林庄,有兄弟二人,自幼习武。
陈子正,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武术教育家,鹰爪翻子拳的创始人,曾任上海精武体育会的副会长,据说是电影《霍元甲》中陈真的原型。
少年强则国强。孩子们正在练习的,就是鹰爪翻子拳。练习鹰爪翻子拳,招式皆有讲究。一拳一脚,需要手、眼、身同步,精神与气力高度结合,既要全身用力,却又放松肢体,爆发于出拳的一瞬间。可谓“刚中带柔,柔中有刚。直出直入,拳不离中”。
追溯起鹰爪翻子拳的来历,要从明代大将戚继光说起。戚将军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记载:“古今拳学,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八闪翻,此亦善之善者也。”八闪翻在当时又被称为翻子拳,而国术大师陈子正正是以翻子的“翻转”动作为基础,吸收鹰爪功法和岳氏散手刁爪擒拿的手法技能,创立了鹰爪翻子拳。陈桂学是鹰爪翻子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习得总有悟,招招皆走心。
这里就是国术大师陈子正的故居,始建于年,占地多平方米。如今,它已经成了陈氏两兄弟教授武术班的练武场。岁月荏苒,虽物是人非,但习武的身影犹在,武学的精神长存。院内的枸杞树,当年是陈子正亲手栽种的,历百年风雨,依然枝虬叶茂,荫庇一方。
无独有偶,也是在雄县昝岗镇,曾有一位形意拳的武学大师高振东先生,用毕生精力研究武学之精华,深得拳法真谛。
“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四季轮回,昼夜更迭,万物在自然里每一天都有细微的变化。
高氏形意拳的传人高玉国每天会在同样的时间、同一片树林里习练,武学精妙,技法尚可在反复锤炼中得以精益,但更难领悟的却是形意拳中的“意”字,一草一木一叶一花都会在潜移默化里赋予他灵感。
高振东先生生前留下了习武回忆录和他当年受聘于几个武馆的委任状,以及中央国术馆颁发的龙泉宝剑、打擂奖牌等,每次整理祖父留下的这些珍贵的物品时,高玉国都会有重任在肩的感慨。
华北平原广袤宽阔,白洋淀水清地灵,而身处华北平原的白洋淀人性格里更是有一种难以言表的雄武之气。如今,武馆仍在,习武之人仍在,大概就是因为,曾有很多像陈子正、高振东这样的国术大师,在这方水土上将习武的种子传播四方,而武学的精神也会在燕赵儿女的血管中永远流淌。(编导:张剑)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节目研发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