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天下bull规划实践雄安新
01
项目背景
邵庄子村位于雄安新区安新县圈头乡北端,是白洋淀内部的纯水村,年7月,雄安新区将邵庄子列为78个淀中村的首个整治与提升示范村;村庄毗邻新区生态红线,位于白洋淀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和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走廊;按照雄安新区总规和白洋淀保护规划的要求,该村是“应予适当保留的华北水乡特色村庄,要求人口逐步减量,村庄注入新功能”。
图1.邵庄子村位置示意图
图2.邵庄子村现状航拍图3.邵庄子村规划效果图
02
村庄概览
白洋淀历经近万年的自然历史演化,至明代开始,进入了“人与自然互动”的新阶段,农民长期-季节性的刈割耕作与“苇荡湿地”的生长代谢达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和供养平衡”。但工业化后期的环境治理,忽视了“原始村落对于湿地-自然生态管理的重要作用”,白洋淀面临湿地代谢失调、村庄整体衰败等新问题。
规划从“村庄衰败、湿地失调、人水割裂、旅游开发冲击”等具体问题出发,提出了“四减、六增、两转变”的整治提升策略,以恢复“淀村共生治理”下的人淀关系再平衡。在雄安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大背景下,规划按照“共生、融合、协同、保护”4项基本理念和4个示范建设,将邵庄子打造为:生态文明示范的“乡村振兴-国家样板”,智能科技引领的“未来乡村-智慧社区”。图4.邵庄子村规划目标
03
村庄规划
系统修复湿地生境,构建更高层级的生态安全体系首先,研究村庄“人进淀退”的历史演化历程,逆向还原村域自然生态肌理作为参考,来系统修复村域的湿地生态系统,重点实施“湿地微地貌改造、水陆生境综合修复和鸟类栖息地营造”三项生态建设任务。图5.村庄历史演化历程
其次,根据村庄的核心生态区位和村东半岛的环境特点,重点规划“半岛鸟类栖息地”,布局“白洋淀鸟类保护与自然教育中心”,充分利用半岛废弃厂房,按照以鸟为本、减量、低影响的生态建设原则,营造最小化生态干扰的“鸟类栖息地”。图6.半岛鸟类栖息地效果图
最后,设立由“复合生态廊道、湿地净化公园”组成的环村生态缓冲带,加密水生生物群落,强化淀村物质与能量交流的生态缓冲,构建更高水平的生态安全体系。图7.环村生态缓冲带构建示意图
优先服务自然管理,建设三区融合的淀村共生样板产业发展上,优先承载“自然管理与生态功能服务”,维持村庄对于芦苇生境的正向干预和监测保护,提供白洋淀保护修复、研学教育和自然体验相关的延伸服务,构建以“中国自然美学”为主题的艺术文创产业体系。
充分依托同济大学材料学院和设计创意学院专家,重点探索“芦苇新型材料”的创新应用以及“芦苇苇编文创”的产品设计,完成了“苇小宝”文创IP设计,提出“艺术院校+乡创平台+动漫影视”三栖联动的文创发展策略。图8.“苇小宝”文创IP
在整体人口减量的过程中,依据生态保护功能的需求,促进城乡各类人口的健康交流,建设“服务型村民、留村老人、研学教育、乡建培训、艺术家等”多元融合的新型社区关系。图9.人口构成示意图
重点规划“白洋淀研学博览区”,规划充分利用现状废弃厂房空间,创新应用了芦苇建材的形式,布局了活动多样的白洋淀自然历史博物馆,规划了雄安新区乡建乡创示范基地和乡村建设大学校址。图10.乡创研学示范区效果图
通过“三资四制”的机制设计和“开放公平”外迁政策设计,进一步驱动城乡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实现村集体和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可持续增长。
倡导低碳生态建设,融入正向干预的科技示范集成
优先推进村庄雨污治理,通过内部的“雨水花园”和环村的“湿地公园”增强雨水和中水的梯度净化,建设“村-淀正排放”的生态示范系统。
结合现状污水处理站,重点规划“西码头湿地公园”,布局“芦苇生境监控与材料研发展示中心”,引导污水站中水流经由环境科学专业化设计的湿地公园,实现对外排放水质高于白洋淀水质。图11.西码头湿地公园效果图
充分依托同济大学机械能源学院、环境学院等8个学院的生态科技成果,打造“生物质能源利用、智能低碳交通、垃圾无废化处理、安全韧性乡村等”多维一体的科技乡建示范引领。并对于全域空间配置生态观测和环境监测预警系统,从三个方面、六个维度,营建“未来乡村*智慧社区。图12.未来乡村构建示意图
04
规划实效
规划借助同济大学平台,形成了“同济大学对口负责、城乡规划学科牵头、多个学科协同共创”的“整治与提升”联合工作组,规划方案汇聚了各学科的专家智慧,实施项目中应用了各专业团队的先进科技成果。
依托政国学院的调研,规划制定了适应共生治理理念的新村规民约、小微权利清单和村民议事协调机制。引导村民按照村规民约和协调机制,深度参与了规划决策和建设方案讨论的全过程。
规划提出并实践了“村庄设计”的理念,编制了分区设计控制导则,提出了增强规划适应性的传导控制要求。形成淀泊单元控制图则,纳入雄安新区“数字规划平台”的全过程管理。
年9月,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会,年9月由雄安新区技术审查会正式通过。年12月,同济大学牵头的“编织未来?营造幸福”雄安乡创活动顺利完成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将在村庄现场举行。年7月同济大学-美丽乡村创新实践基地落地雄安新区邵庄子村。
图13.同济大学-美丽乡村创新实践基地截止目前,在同济大学各学科参与、中铁十一局建设实施下,规划中布局的“村庄(云医疗)卫生室改造、村庄人文博物馆改造、西码头湿地公园一期、村民广场局部改造、村庄标识系统和街面风貌整治工程、南码头提升改造以及4个污水处理站”等多个一期项目已建成。图14.村庄(云医疗)卫生改造(医院、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设计创意学院)图15.村庄人文博物馆(王小燕故居保护性改造)(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设计创意学院)图16.西码头湿地公园一期建设(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图17.村民广场局部改造(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图18.村庄标识系统和街道风貌整治工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图19.南码头风貌整治工程与4个污水处理站(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审核:刘来玉
策划:黎慧供稿:规划一部编辑:金美延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