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十答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
北极星大气网讯:日前,京环之声发布十问十答《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详情如下:
一、“十三五”时期,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哪些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十三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本市和区域的协同减排下,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污染防治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规划目标提前超额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北京大气污染防治经验被联合国环境署纳入实践案例。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显著提升,年,全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至38微克/立方米,7个生态涵养区及顺义区率先达标。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劣V类水质河长比例下降到2.4%,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土壤环境状况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累计提高9.3%,门头沟、怀柔、密云、延庆跨入优等。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成立中共北京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蓝天保卫战深入推进,聚焦机动车、挥发性有机物、扬尘等重点领域攻坚克难,累计推广新能源车约40万辆,降尘量大幅降至每月5.1吨/平方公里。碧水保卫战全面推进,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全面消除条段黑臭水体,污水处理率达到95%。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完善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体系。
↗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稳定在80%以上;能源结构持续调整,煤炭消费总量降至万吨。低碳发展更趋成熟,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6%以上。提前超额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绿色空间不断拓展,森林覆盖率达到44.4%。
↗环境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强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全民共治格局走向深入。制修订大气、水等地方法规,出台地方环保标准,全力构建国内领先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实施生态保护补偿等经济政策,有力支撑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建设覆盖街道(乡镇)的颗粒物、地表水监测网,压实“最后一公里”职责落实。加强危险废物处置体系建设,严格辐射安全监管,生态环境安全有效保障。积极推进区域统一立法、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开展水环境联保联治,区域协同机制逐步健全。
二、“十四五”期间,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指标方面有哪些考虑?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规划》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坚持目标导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承接国家和本市规划建议及纲要等,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在重点区域、重要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坚持问题导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根本目的,着眼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差距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重点,推进解决市民反映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按照科学可达、适度加严的原则,共设5个维度、16项目标指标。发展更低碳,碳排放总量率先实现达峰后稳中有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4%左右,以及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重点工程减排。空气更清新,PM2.5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左右、优良天数比率稳步提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水体更清洁,地表水国控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稳步提升、消除劣V类水体。土壤更安全,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农用地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更宜居,生态保护红线占市域面积不低于26.1%、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稳步提升。
三、“十四五”时期,全市如何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是推进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规划》聚焦减污降碳重点领域,从能源、产业、建筑、交通等方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一是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到年,外调绿电力争达到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4%左右。二是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着力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加快推进产业绿色提质升级。三是提升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水平,推进建筑领域绿色低碳改造,加快既有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努力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大力推进车辆“油换电”。四是强化碳排放控制管理制度建设,加强重点碳排放单位精细化管理,深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开展碳中和科技攻关和示范,加快构建法制化、市场化、精细化的低碳治理体系。
四、“十四五”时期,在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方面主要有哪些措施?
“十三五”时期,全市空气质量大幅明显改善,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了一半左右,臭氧(O3)浓度稳中有降。但与国家标准、群众期望相比,PM2.5和O3仍是影响本市空气质量的两项主要污染物。PM2.5和O3从来源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源性,治理的关键是控制两者的共同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这也是“十四五”期间深入开展PM2.5和O3污染协同治理的重要抓手。
01针对VOCs治理
坚持源头替代、过程管控、末端治理和科技支撑,“十四五”时期将通过多项措施推动治理。强化源头替代,推进低VOCs含量的涂料、油墨、胶粘剂等产品使用,在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加强执法监管,从源头减少VOCs排放。强化过程管控,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管理制度体系,持续开展石化、工业涂装、汽车制造、印刷等重点行业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一厂一策”精细化治理,深挖减排潜力。强化末端治理,提升治理设施“三率”(VOCs废气收集率、治理设施同步运行率和去除率)。强化科技支撑,完善VOCs高密度监测网,开展VOCs走航监测,研究VOCs的O3生成潜势,支撑科学治污。
02针对NOX治理
以移动源为重点,坚持优化出行、车型、运输三大结构。移动源是本市NOX的主要来源,“十四五”时期将聚焦“三大结构优化”,推动NOX治理。优化出行结构,推动建立和完善轨道交通、地面公交、自行车和步行网络系统等,构建绿色交通发展模式,推动绿色出行。优化车型结构,通过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油换电”、高排放老旧车淘汰更新,推动移动源清洁化、低排化。优化运输结构,以大宗生产生活物资“公转铁”为突破,不断提高货物铁路运输或新能源车运输比例。
五、“十四五”时期,在移动源污染防治方面主要有哪些措施?
“十三五”期间,全市从车、油、路等方面综合施策、多管齐下,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治,出台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淘汰高排放车,大力发展新能源车,机动车结构达到历史最优。根据全市第三次PM2.5源解析,包括移动源在内的本地污染来源大幅下降,但移动源在本地排放中占比仍然最大。因此,“十四五”期间,将继续聚焦移动源领域深入治理,《规划》从5个方面提出了重点任务。
一是优化机动车、运输结构,推进车辆“油换电”,大宗物资运输“公转铁”。二是强化交通运输精细化管控,推进核心区超低排放区建设,打造纯电动或氢燃料电池车辆巡回旅游专线。三是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管控,全面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的范围和机械种类。四是加强移动源监管执法,严格实施国六b机动车排放标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依托大数据平台强化在用车精准执法,强化机动车排放检验和维修监管。五是加强油气排放和油品质量监管,执行“京6B”汽柴油两项地方标准,加强成品油储运系统油气排放监管,持续开展油品、氮氧化物还原剂和车用油品清净剂等监督检查。
六、“十四五”时期,全市在推进“三水统筹”方面主要有哪些措施?
《规划》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努力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聚焦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提出3个方面重点任务。
1//多措并举实施水资源保护
多领域节约用水,实施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提高用水效率。多渠道增加水源,扩大再生水利用规模。全力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推进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
2//科学精准开展水环境治理
在城镇地区,加快污水收集处理体系提质增效,强化城市面源治理,建立完善入河排口管理体系,污水处理率达到98%,黑臭水体“长制久清”。在农村地区,因地制宜采取工程和生态措施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完善处理设施运行管护机制,完成小微水体综合整治,到年,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得到全面有效治理。
3//积极探索提升水生态功能
有效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推进生态用水合理配置,加强河湖水系连通,提高河湖自净能力。管控和改善河湖生态缓冲空间,分级管控河湖水生态保护空间,开展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与建设试点。深入开展水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开展流域水生态状况监测评价,实施白马关河、凤河等生态修复工程试点。
七、“十四五”时期,全市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主要有哪些措施?
《规划》聚焦建设用地、农用地、未利用地,坚持“三地”齐抓共管,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的原则,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一是强化建设用地风险防控。严格预防工业用地土壤污染,强化高中风险在产企业管理,督促开展隐患排查。合理规划受污染建设用地用途,全过程管控受污染建设用地风险。督促用途变更地块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鼓励提前开展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及修复;对于暂不开发利用的受污染地块,加强风险防控。二是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动态更新耕地分类管理清单。对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应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对安全利用类耕地,要开展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对严格管控类耕地,要加强用途管制,不再种植食用农产品。三是严格未利用地保护。加强巡查检查,防止土壤污染。
八、“十四五”时期,全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主要有哪些措施?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和独特别致的景观文化。北京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重大。《规划》从4个方面提出了加强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的重点任务。
一是开展生物多样性观测与调查评估,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与评估技术规范,持续开展生态系统和藻类、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等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与评估。二是加强关键区域和重点物种保护,在城区营造近自然的栖息环境,保护北京雨燕、长耳鸮等城市标志性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加强重点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保护,连通重要生态空间和物种栖息地。三是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管控,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和管控,研究制订外来物种入侵防控管理名录,明确重点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和管控措施,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四是促进生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引导和规范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经营活动。
九、“十四五”时期,如何继续推进精准科学依法治污?
“十三五”期间,全市综合利用法规、标准、政策、科技等手段,集中攻关、精细治理,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十四五”期间,将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遵循客观规律,科学施策、因地制宜,继续提高污染治理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
依法治污
完善法规,推进土壤、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和碳排放控制等方面地方性法规制修订工作。强化标准,针对VOCs产品含量、二氧化碳排放核算、环境监测技术等制修订相关标准。严格监管,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强化行刑衔接,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科学治污
加强污染形成机理及本地化特征、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碳中和路径及技术、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等科技创新。优化监测网络,重点提升VOCs、温室气体、水生态、生态质量、辐射、噪声等方面监测能力。开展“互联网+环保”建设,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数字化智慧治理水平。
精准治污
聚焦重点问题,围绕群众诉求,着力实现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消除劣V类水体;聚焦重点时段,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夏季VOCs专项治理;聚焦重点区位,加强核心区精细化治理,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推动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聚焦重点措施,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十、“十四五”时期,在深化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方面主要有哪些措施?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重大国家战略,生态环境保护是三大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十三五”以来,三地持续深化合作,不断创新完善协作机制,协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同步、大幅改善。“十四五”期间,将继续深化创新区域协作共治,提升区域绿色发展水平,《规划》从五个方面提出深化区域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
一是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区域空气重污染应急联动,全力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健全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和差异化管控措施,推进区域移动源污染共治,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二是强化水生态环境联保联治,以潮白河、永定河等流域为重点,强化密云水库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官厅水库流域治理。三是推动绿色生态屏障联保联建,区域合作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打造绿色环京生态带,继续推进张承地区生态建设。四是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制度建设,加强区域生态环境执法联动,深入推进环境执法联动机制下沉,联合打击跨区域环境违法行为。五是加快推进“两翼”绿色共治共建,构建大尺度绿色空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大清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有效保障白洋淀上游水质,协同保障河北雄安新区生态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环保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邮箱:hz
people-energy.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