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的诗意书写人民资讯
「本文来源:重庆日报」
《白洋淀纪事》是著名作家孙犁的集大成之作,收录了他从年到年写的大部分小说与散文,饱含着他对白洋淀的炽爱,洋溢着诗情画意,为中国文学版图增添了一个“荷花淀”的地标,感动和鼓舞了几代人。
生活是文学的源头之水。年,孙犁来到白洋淀旁的一个美丽小县城——安新县,当了一名小学教员。自此,他欣赏到了白洋淀的动人风光:带着荷香的清风、一望无垠的万顷芦苇,在阳光下泛着银光的浩渺烟波,星星点点的载着鱼鹰的小木舟……年,他参加了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穿梭在烽火与硝烟之中。不畏艰险的战士们、群众们,绘出一幅幅慷慨悲壮的抗战图。这些后来成为孙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生活自然有苦有甜:白洋淀美丽富饶,军民鱼水一家亲,战斗千辛万苦……但是不论苦与甜,孙犁都以一双慧眼发现其中的美,着力描摹湖山之秀、人性之光、信仰之力。正如他在《文字生涯》中的夫子自道:“作家永远是现实生活的真善美的卫道士。”
《白洋淀纪事》写的是战争风云,却少有刀光剑影,多的是烟雾云霞、诗情画意。如《荷花淀》记叙的是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对枪林弹雨的描写是简之又简,寥寥数笔带过而已;对风土人情却是浓墨重彩、精雕细刻。一幅“月夜织苇图”令人心醉:月光如水,气氛安谧,人与自然和谐,生活安详自足。然而,这样的一幅水乡诗意图,被敌人铁蹄践踏。美丽的家园在流血。水生们怎能不奋起反抗?家园之美愈显,敌人之恶愈彰。诗情画意愈多,读者的爱国之情愈强、斗争意志愈坚。
每一滴水都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白洋淀纪事》没有特别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特别传奇的英雄人物,少有轰轰烈烈的大场面。
孙犁把目光集中在白洋淀的普通人身上:捕鱼的老汉、织布的老大娘、挑水种菜的女孩、生龙活虎的爱国后生……他的笔尖“偏爱”从平常人的平常生活中寻觅诗意。
当孙犁发掘出普通战士、老百姓的原金朴玉般的心灵之美时,一个个在文学史上立得起来的人物就诞生了。诸如《芦花荡》里“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却摆下“铁钩阵”消灭了十几个鬼子的老头子;《荷花淀》里“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着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膝盖,光着脚”的作战机智勇敢的水生……
而其中数十个流光溢彩的妇女形象,尤其夺目。如《荷花淀》里无怨无悔地挑起了家庭重担,让丈夫参加革命无后顾之忧的水生嫂;《芦花荡》中年纪轻轻、坚强勇敢的女战士;《山地回忆》里的泼辣而又善良,视革命战士如亲人的妞儿;《出去以后》中走出旧家庭,投身于抗日洪流,成长为一名新女性的王振中……她们像白洋淀里的荷花,虽然柔弱,但是不畏风雨,把清香奉献给世界。她们温柔而刚健,既有传统美德,又有时代精神;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画廊增添了熠熠生辉的新女性形象。
孙犁擅于写景,工于抒情。一个热爱生活的作家,无法拒绝风景,一个热爱人民的作家,无法拒绝风土人情。《白洋淀纪事》里一幅幅自然风景图、风土人情图令读者心旌摇曳。军民的血脉相连、人民坚定的抗日意志不再抽象,而成为一个个鲜明的文学“镜头”。而且,孙犁常将自然风景图、风土人情图融为一体。白洋淀里苇海如画:芦花似雪,苇影摇曳,波光粼粼。孙犁一腔赤诚地赞美它,歌咏它,自然之美与爱国之情相融合,白洋淀也因此成为中华儿女的一座文学的精神家园。
“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孙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精于语言锤炼;文笔含蓄凝练,轻盈空灵,富有抒情味和人情味。
这也是《荷花淀》等小说被称之为“诗体小说”的原因之一。孙犁将寻常语言艺术化,他的笔堪称点石成金,有时一句话就把人物的微妙心理描摹得惟妙惟肖。《正月》里,多儿在两个姐姐问她有无对象时,她“两个眼角里,像两朵小小的红云,飘来飘去”,十几个字就形象地把少女因为爱情而满心甜蜜,同时对爱情又难以启齿的害羞心理传达出来。
《白洋淀纪事》的写作风格独树一帜,建构了一个美的风景与美的人性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可谓是:革命历史的诗意书写,军民团结的纯美吟唱。它既是一部白洋淀的革命史,也是中华民族的一段心灵史。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它依然在文学史中散发着荷花般的淡雅清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