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渔家女痴迷芦苇画30余年,6年创作

《五百罗汉》(局部)水上游击队。

燕赵晚报讯(融媒体记者石英杰通讯员王红艳)省级非遗白洋淀芦苇画是雄安新区非遗文化的一颗明珠。安新县渔家女张建青痴迷芦苇画30余年,充分借鉴油画,国画,剪纸,烙画、版画等多种手法与表现形式,独创芦苇画透雕衬绒纸技术。她利用6年时间创作出《五百罗汉》,每位罗汉的面部表情和神态栩栩如生。5月1日上午,在安新县举办的“古淀淼淼,蒹葭苍苍——张建青芦苇工艺展”,这些细致入微、精准生动的作品受到著名作家谈歌、书法家张勇、烹饪大师陈爱军等嘉宾的啧啧称赞。

嘉宾合影。

此次展览由安新县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安新县文化馆、安新县作家协会承办。安新芦苇画起源于唐宋时期,通过精选白洋淀特种芦苇及其他材料,经割、晒、晾、刮、碾、烫、润等30余道工序制作而成,素有“一淀水,一淀银,一寸芦苇,一寸金”的美称。

谈歌、陈爱军、阿民(从左至右)。

记者在展览上看到,张建青的作品分为佛陀造像、古韵风情、花鸟鱼虫、红歌嘹亮、留住乡愁等系列。保定等地文化学者、作家诗人和安新县作协、书协、曲协、摄协、武术、音乐等协会的代表们参观后纷纷赞誉。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安新县文旅局副局长、县作协主席阿民介绍,张建青出生于白洋淀水乡,在她30余年的创作中,用多种手法和对这门艺术的热爱与痴迷,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她以芦苇自然色为主调,少许点缀些明快颜色,配以红黑为底色,使其浑然一体,醒目大气;在画面风格上,以民间传统工艺为本,努力追求时代特色。她充分借鉴油画,国画,剪纸,烙画、版画等多种手法与表现形式,呈现天人合一,恰到好处的意境。并运用现代特制工具改良制作工艺,独创芦苇画透雕衬绒纸技术,创作出既有传统艺术美感、又具现代生活气息的芦苇画。匠心独运利用天然芦苇的自然光泽和材质,把天地风雨、花鸟鱼虫、人物风景、花卉动物等表现地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张建青芦苇画作品高端大气却不失素雅,纯手工制作细致入微精准生动。

反弹琵琶。

“一根普通的芦苇杆里有大千世界,能把爱好转化成职业是不停蜕变的过程。今后将不断创新,为白洋淀悠远深厚的文化底蕴增添新元素。”张建青告诉记者,芦苇画的色彩是用老式烙铁烫出而非染出的,颜色集中在黑、灰、褐、黄、浅黄,色泽淡雅、内敛低调。她创造透雕、底衬绒纸技术后,芦苇画线条、起笔、行笔、收笔、笔锋都能通过绒纸颜色显现出来,清晰明朗,且透雕线条不会如芦苇一般易变色。她用了一年的时间,认真研究了《清拓五百罗汉》,仔细琢磨每位罗汉的面部表情、神态等,以表达罗汉形神,并在每位罗汉图旁,以芦苇为墨,书写罗汉之名。此后,她又创作出《虢国夫人游春图》《释迦牟尼佛图》《唐仕女图》等作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023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