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美食衡水流淌在河湖中的乡县味道
衡水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历史悠久、文脉厚重,隋朝于公元年设衡水县,取“风水恒存”之意。大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现衡水所辖冀州为九州之首,河北省简称冀,也缘于此。衡水自古与水结缘,境内碧波千顷的衡水湖被誉为京津冀最美湿地,素有“华北第二个白洋淀”之称。如今,衡水已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雄安新区南大门。
衡水,因水而生、因水得名、因水而兴,境内“一湖九河”,衡水湖镶嵌在城市中央,滏阳河穿城而过,滹沱河、大运河绵延百里。千百年来,水用自己的胸怀和乳汁无私的哺育着衡水大地的百万苍生。
大运河:龙凤贡面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为这衡水座城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在衡水故城县,纵贯县境华里的京杭大运河,不仅为故城积淀了开放包容的文化底蕴,更是孕育了大运河畔经久不衰的美味佳肴。
运河人家“烟火气”,故城贡面最有味。朴实无华的古运河人创作出的龙凤贡面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明朝宣德年间当地漕运发达,龙凤贡面就随大运河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清朝,乾隆皇帝曾路过故城县,品尝此面后龙颜大悦,御笔亲封“上用龙须凤尾贡面”。由此,龙凤贡面名扬天下。龙凤贡面白如雪、细如丝、空如竹、韧如藤,一根面能同时做出龙须和凤尾两种形状。一碗晶莹剔透的龙须汤面柔韧爽滑、细腻筋道、清香可口。这一悠久饮食文化技艺根植于故城人记忆中,代代相传发展。
龙凤贡面于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故城县更多的年轻人通过直播带货帮助非遗美食拓宽了销路,让龙凤贡面走进了千家万户,在促进非遗传承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人们就业和经济发展。
衡水湖:全鱼宴
衡水湖“全鱼宴”最早兴起于衡水湖周边渔村小饭店,后逐渐闻名于当地,成为游客尝鲜的重头菜。
菜品最多的全鱼宴有24道菜,食材涉及鲤鱼、草鱼、甲鱼、白鲢、嘎鱼、鲶鱼、黑鱼、麦穗鱼、泥鳅、水蝎子、河虾、河蟹、荷叶等,湖鲜珍品,让人垂涎欲滴。全鱼宴最具代表性的一道菜,就是木柴灶铁锅炖大鱼。采用衡水湖新鲜大鲤鱼,使用传统木柴灶铁锅大火烧开、小火慢炖、余火细煨,再加上老蘑菇、肉、粉条及自制黑豆腐,配上现烙的渔家烙饼,蘸上汤汁,一菜两吃,味道醇厚。
如今,全鱼宴已经成为衡水湖旅游景区一张舌尖上的文化名片。全鱼宴不但风味独特,而且“鱼”与“余”同音,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
滏阳河:巨鹿香肠
“衡水餐桌两件宝,白干香肠不能少”,这是多年来在衡水城乡及相邻各县民间广泛流传的一句顺口溜。这里所说的香肠就是衡水巨鹿镇所产的巨鹿香肠。
巨鹿香肠的产生与巨鹿镇浓厚的商业氛围有直接关系。清光绪年间,巨鹿镇已发展成为滏阳河上一个重要的水陆码头,来自冀县、南宫、新河等县的农产品在这里集散,而来自下游天津和上游邯郸等地的物品也在这里中转运往上述各县。那时,国内许多大商号、钱庄在巨鹿都设有分号,各种商号多达家。繁忙的商业活动催生了巨鹿的饮食服务业。清末,仅卖熏鸡和熏肉的作坊就有20多家,巨鹿香肠就产生在一个叫祥顺居的熏鸡坊中。
相比广式香肠的甜、川味香肠的辣,巨鹿香肠具有皮脆肉嫩、咸香不腻的特点,受到更多北方食客的追捧。制作巨鹿香肠有选材、捋肠衣、切肉、筛调料、调味、灌肠、捆肠、煮肠、熏肠九道工序20多个环节,历时一天才能完成。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和独特的讲究。
料粉决定着香肠最终的口味。筛调料,是要将用到的花椒、大料、丁香、肉蔻等十多种调味料、中药材研磨成粉并过细筛。调料都是原样购进,很少直接买粉料,这样才能保证料粉的质量和数量。给猪肉调味时,还要加入适量的猪骨汤,这是巨鹿香肠口味独特的秘法之一。
滹沱河:秫面饼裹小鱼
衡水市饶阳县,滹沱河从其中部穿城而过,早年间此地虽十年九涝,但每年洪涝后,沟渠洼地便会存留无数的小鱼,沿岸不怕水淹的高粱也不会减产断收,在过去是最重要的粮食。“卷喇叭,冲南吹,真叫个馋。”说的是饶阳一带流传百年的特色民间美食——秫面饼裹小鱼。秫面是高粱米磨成的面。金黄酥脆的小鱼,绛紫色的高粱饼,喷香的芝麻,是人们挖心思融合多样食材,共同成就的农家美味。
做秫面饼,和面是经验,擀饼是技术,烙饼就是艺术了。烙饼的第一步是先把秫面用开水烫一下,面要和得不软不硬,软了粘,硬了皴边儿,再反复揉,使之有韧性,然后把面做成一个个饼剂子,用力均匀地擀成七八寸大小的圆薄饼。有手巧的擀的薄饼“跟纸一样”,这才是真正的手艺。
秫面饼裹小鱼,粗粮细作的精致用心,滋味层次多样,口感回味无穷,吃在口中满满的幸福回忆。时光轮转,卷成喇叭状的这种吃法,是早年间人们乐观的真实写照。
(大运河新闻)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衡水日报客户端、衡水滨湖文旅、衡水文广旅游、衡水湖杂志、河北卫视
----------------------
制作曹宇
编校延晨徐蓉
一审桂艳张莉
二审义富肖东
三审晖军
实习王文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9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