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文安璀璨夺目的洼淀文化溯源文安

文安

文安为古黄河流域,取被洪水冲击而成的文安潭而得名,是大清河流域文安洼的中心,自古便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素有北国江南美誉。文安洼地处北京、天津、保定、沧州、廊坊中心地带,傍世纪工程雄安新区而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全县幅员面积平方公里。宽阔、清澈的海河像一条玉带环绕县域北部,顺流东下可直达天津,逆流而上与白洋淀联为一体。丰水时节,河面上白帆点点,两岸烟柳迷蒙,好一幅旖旎水景。文安东部,地势低洼,素称东淀,又称东大淀,是河北省八大洼淀之一。自西汉高祖五年(前)置县,其有记载的历史至今已两千二百多年。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安人依靠大清河,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灿烂的洼淀文化。

溯源文安

文安洼,早期以白洋淀、文安洼洼淀群存在;全新世中期,高海平面下降,形成滨海泻湖洼地;后期,被古河道高地堵塞而成。当时的文安洼已属于浅海。

自东汉以后,洼淀范围有所扩大。椐《隋书地理志》记载:“博野有居子淀,文安有狐狸淀。”《新唐书地理志》有“莫(今任丘市鄚州)有九十九淀”之说,可见当时白洋淀、文安洼洼淀之多。

宋代末年,为防辽骑南侵,将白洋淀、文安洼洼淀群和天津一带的洼淀连接在一起而成为“塘泺”。该塘泺东起于泥沽海口,西止于广信(今徐水遂城)、安肃(今徐水),东西长约公里,南北宽约10(西部)至50公里(东部)。缘连诸水,如拒马河、唐河、沙河、滹沱河、漳河、南运河等河水皆汇于此,水深1-1.5米,形成一道“深不可涉,浅不可舟”的“水长城”。这是人为改造利用洼地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白洋淀与文安洼洼淀群人为大扩展的一大创举。

宋以后,溏泺解体,又恢复了无数洼淀的状态,其中不少洼淀被辟为稻田。

文安洼是逐步形成的。据《汉书天文志》记载:“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五月,勃(通“渤”)海水四溢。”据《汉书沟洫志》记载:“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说明在西汉后期到东汉前期,渤海湾西岸发生过海侵。海水升高幅度大致1米左右。海平面抬升,河流水泄不畅,内潴而形成湖沼。东汉以后,海河水系渐趋形成。文安洼成为海河水系各大支流汇集的场所。河流淤积加强,湖沼逐渐解体。

从唐宋开始,文安洼就以沙河、滹沱河古道河高地的形式,从白洋淀、文安洼洼淀群中分离出来,但其名称一直未见史书记载。清光绪年间,滹沱河、滏阳河在献县合流后,循子牙河故道北流,其河道高地将文安洼一分为二,历史记载中第一次出现了文安洼与贾口洼。子牙河多次决口,又将其分成了许多小洼淀,如文安洼中的火烧淀、牛台淀和麻洼淀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93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