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美的爱情与浪漫的植物

在古代,有一位花季少女,也不知在何时、何地、何种场景、何故邂逅了一位英俊少男,少女对少男一见钟情,可少男却浑然不知,匆匆离开,从此杳无音信。少女对少男的思念与日俱增,可是在那个人口稀疏、社会封闭的年代,去哪里寻找她心爱的人呢?

于是少女满怀相思之情,每日早起来到一片葱郁茂密、与肩齐深的茫茫芦苇荡,去寻找她心爱的人。她幻想着能在此遇见他,诉说衷肠!可是,日复一日,得到的却总是失望的结果。她难以抑制思念之情,只好面对无边的苇荡,凄婉地诉说着自己的心声:“无边的芦苇啊葱郁苍茫,清晨的露珠啊已变成白霜。我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的河边上。我想逆流而上去寻找你,可是追你的道路充满险阻且漫长。我想顺流而下去寻找你,你仿佛就在河水的中央。”

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她每天重复着同样的故事,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惆怅和期待!

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爱情场景,它源自《诗经》中的一首名为《蒹葭》的诗,其优美的原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为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它收集了距今已有—年的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首,是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遗产。《蒹葭》便是其中的名篇之一,以意境优美而著称。

《蒹葭》原文中反复提到的“蒹葭”(发音“间加”)二字的释义是一种植物——芦苇。蒹:芦苇一类的植物;葭:初生的芦苇。蒹葭者,芦苇也。

芦苇的株高1-3米。地下有发达的匍匐根状茎。叶鞘圆筒形。叶片长披针形,叶长15-45厘米,宽1-3.5厘米。圆锥花序,顶生,花序长10一40cm,稍下垂,小穗有小花4—7朵。果实为颖果,披针形。

芦苇是常见的水生植物,多生长在池塘、河岸、水溪边等处的湿洼地带及浅水中,常形成群落,即苇塘。

芦苇夏秋开花,花期为8-12月,各地因纬度不同而不同。芦苇以根茎繁殖为主,亦可种子繁殖。芦苇对水分的适应能力很强,在陆地,无论是较干旱还是湿润的土壤都可生长;在水中,从水深几厘米到1米以上,都能形成芦苇群落。

芦苇在我国分布很广,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都有分布。其中东北的松嫩平原、内蒙古的呼伦贝尔、新疆的伊犁河谷、华北平原的白洋淀等苇区都是著名的芦苇集中分布区。

芦苇在水田或低洼旱田中,是一种很顽固的杂草。因其具有横向生长的根状茎,在地下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故在田间除草时难以用人工方法和机械方法加以根除。不过,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也正因为芦苇的这种“顽劣”特性,才使它成为了保土固堤战线上的好手而深受欢迎。

芦苇可谓浑身是宝,对人类具有众多价值。

在古代,芦根、芦茎、芦叶、芦花均可入药。这在古代医书中有大量记载。如《本草纲目》记载,芦叶“治霍乱呕逆,痈疽”、“解诸肉毒”。《本经道源》记载“除芦叶为末,以葱、椒汤洗净,敷之,可治发背溃烂”;“芦花止血解毒,治鼻衄、血崩,上吐下泻”。

中医认为,芦根具有清胃火、除肺热、健胃、镇呕、利尿之功效;芦茎、芦根是治疗温病的要药。

现代研究证实,芦苇的根、茎、叶、花都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它们是:戊聚糖、薏苡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D—葡萄糖、D—半乳糖、糖醛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因此,芦苇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

芦苇的嫩芽也可供人食用;幼嫩的芦苇茎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分,为圈养殖业的优良饲料,为各种家畜所喜食;枯黄的花序可作扫帚、花絮可填充枕头;收割后的苇秆可制造纸张、人造丝和人造棉,也可供编织苇席、苇帘等。

芦苇还是草原牧业的优良牧草。即可作为放牧地利用,也可作为割草地利用,最适宜马、牛等大畜放牧。以芦苇为主的草地,在牧草类中具有较高的生物产量。

芦苇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文学价值。无论在哪里,无论春夏秋冬,成片的芦苇塘或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尤其是芦花飞扬的季节远远望去,会令你产生一种宽广、飘逸、抒情、浪漫和优美之意境,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思绪万千!千百年来,芦苇不知多少次出现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本文开篇提到的优秀诗篇《蒹葭》便是很好地例证。

说到这里,不难理解为何从古至今的人们对芦苇这种植物如此喜爱。那么,你是否也改变了对芦苇的日常印象呢?你是否也已经喜欢上了芦苇这种植物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48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