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白洋淀

文/宋英

那年暑假,儿子小学毕业,终于有一个无牵无挂的假期了,我们“蓄谋”已久的出行计划终于可以落实了!

然而车票却成了一时无法解决的难题。原先规划好的线路都买不到票,一筹莫展时,突然决定不再预设目的地,走到哪儿就看看哪儿。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创意,无目的地走,没有了强烈的预期,反而没有了负担,看哪儿都是好风景。

当我们一路走走停停,吃吃看看,逛到北京的时候,接到了家在河北文安的一位朋友的电话,在地理方面,我是一无所知,当然也并不知道文安在哪里,朋友盛情邀请我们去文安转一转,本来这次出行也没有一定要去的地方,于是就欣然应允了。

从北京坐了三个多小时的车,我们到达了那个叫做“文安”的县城,朋友在接我们回去的途中,指着一截残破的土墙对我说那是文安县城的古城墙,大约建于明代,但由于没有人保护,已经被废弃了。朋友说苏轼曾经在文安做过官,这是我所不知道的,苏轼一生辗转,我知道,他被贬到黄州、惠州、儋州,他在文安是哪一年?为什么去的?心情怎样?这一切都无从知晓。但隐约间还是觉得这座占地不大、不是特别有名气的小县城,也是有着深厚的底蕴的。

第二天早上,朋友说安排我们去白洋淀看看,那里是小兵张嘎的故乡,朋友说的很不经意,而我却惊呼:“啊,孙犁!”朋友笑我到底是个语文老师。

白洋淀风景区是中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汇水形成。现有大小淀泊个,其中以白洋淀较大,总称白洋淀。白洋淀素有华北明珠之称,亦有“北国江南、北地西湖”之誉,因电影《小兵张嘎》而驰名中外。车子在高速公路上疾驰了近两个小时,我们到了我在小说中读到的白洋淀。想象中它应该有方圆十里荷花,男女出行都是划着小船,也都是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朋友事先联系好的船夫早已等候在白洋淀边,船夫开着一艘铁皮制的汽船,而不是我想象的那种小木船,这让我似乎有一点小小的失望。

汽船噪音很大,速度也很快,这样的船只很多,在白洋淀里往来穿梭,激起很大的浪,船在浪花中疾驰而过,很有颠簸之感,眼前大片大片的芦苇迅速向后退却,芦苇荡里零星地开着野生的荷花,真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我拿出手机想捕捉这一个个美丽瞬间,无奈船行得太快,拍不成照片,朋友笑着说,这只是野生的普通荷花,不是名贵的品种,数量又少,不值得一拍,如果把手机掉到水里才是得不偿失呢。

我只好作罢。迎面吹来的是清爽无比的风,然而此时我们仍未见到白洋淀的真实面目。

沿途,我看见淀里散落着的三三两两的人家,房屋建在三面环水的陆地上,依势而建,倒也没有什么特别。淀里的孩子们三五一群在水中嬉戏,一块儿用来包装的泡沫板就是他们的船,孩子们全身都浸在水里,只是在水面露出一个小小的脑袋,他们的皮肤晒得黝黑黝黑的,想想我们的孩子一出生就囿于那一片小小的天地,楼门紧锁,同住在一个单元的邻居,几年甚至十几年或者几十年也仅限于见面打一声招呼,更谈不上邻里的孩子们在一起玩耍了。孩子们只能终日与电视、电脑、手机为伍,并早早地戴上了眼镜。相比之下,白洋淀里的孩子生活的环境是何等的优越啊!

这样的童年真是一种原生态的快乐,出门即是充满灵性的水,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随手摘一片荷叶就是遮阳遮雨的伞,拔一只荷花箭就是他们用来作战攻击的武器。回想我的童年,觉得太阳晒了,折几根柳条儿圈成草帽戴在头上。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偷偷地骑着大人的自行车,小一点的随便跨上一根树枝也跟着一路飞奔,任身后烟尘滚滚,于是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我们都粗犷、豪放。我又禁不住感慨:水乡、芦苇、满眼的荷花,这是生长在塞外的孩子吟咏多少古诗词才能涵养出的诗意?原来,“得天独厚”如此让人嫉妒呢!

船行了十分钟左右,我们才真正到达了白洋淀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很气派的大门,正上方镶嵌着六个醒目的大字:白洋淀大观园。

弃舟登岸后,我们才真正开始了白洋淀之旅,园内游人如织,天南地北的人都汇聚于此,只为近距离地接触这花中的君子。

园内的荷都是精心培育的优良名贵的品种,一池一池的,迎风招展,每一个池畔都有它们身份的说明,游人争相在这些身份高贵的名花旁摆出各种姿势,而在我的眼中,莲就是莲,并无身份、品类的差异,无论哪一种莲既然都不能超越春生、夏长、秋枯的自然轮回,那就不必另眼相看,一如人,也只是人,无论身价、地位如何,谁也走不脱生老病死,一切附加的部分也就微不足道了。

园子里很是热闹,有出租小船的,有出租小渔网的,还有汽艇穿梭于水面,发出很大的轰鸣声。

朋友感叹地说,白洋淀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将偌大的一个天然的荷塘变成了今天这样的一个充满商业气息的大公园,每到旺季时,日接待成千上万的游客,而二十年前他们来这里,到处是芦苇、荷花,真的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那种感觉是人融入自然,而如今,无论有关部门如何强调生态旅游,对于自然而言,都像是敌进我退。

在白洋淀的喧嚣中,有一处相对安静的去处——孙犁纪念馆。未迈进门槛之前,我倾身向内张望了一番,几个游人静静地看着墙上孙犁先生的真迹。跨过门槛,入眼的那一方木色的办公桌早已是斑斑驳驳,记录着时间的印记,伸手摸一摸,仿佛藤椅上还留有余温。

屋内,墨香弥漫,一卷《白洋淀纪事》静静地躺在桌上,以前总是费解,明明是血与火的战争,为何到了孙犁笔下就生发出了一种别样的浪漫与诗意,直到这一刻,我亲身走进了白洋淀,接受这一切,原来是如此地顺理成章。孙犁纪念馆建在这游人云集的白洋淀大观园里,竟如此和谐,丝毫不觉违合,也许正是因为白洋淀触发了孙犁的创作灵感,于是孙犁让白洋淀走向了全国。是的,孙犁属于白洋淀。这样想着,就觉得将纪念馆建造于此真的很有创意,也许是众望所归。于是不禁让我想起了作家史铁生去世后,有人提议在地坛建一座史铁生的塑像,却引起了当时人们的热议,一时间,众说纷纭。现在终于明白不是史铁生的影响不够大,而是让孙犁融入一方山水,如此默契;而让一位当代作家融入一片皇家祭祀的园林,多少有些牵强呢。

夕阳西下,太阳的锋芒稍稍减弱了些,我们也是人困马乏,没有了精力和情致,复又乘船回去,眼前依然是迅速后退的芦苇荡,耳畔依然是汽船的轰鸣声,偶尔还能听见卖菱角、莲子、莲蓬的小商贩的叫卖声……

归途,白洋淀渐行渐远,闭上眼,脑海中浮现的是芦苇丛中那一张张妩媚、妖娆、天然雕饰的脸。倘若还有机会来白洋淀,我一定找一条木制的小船,一个人沿着这一望无际的芦苇去看看没有斧凿痕迹的白洋淀。

有了孙犁,也许白洋淀再不需要其他任何人的笔墨了,然而,多情的我在心里还是有一种冲动久久不能平息,无奈我拙劣的文笔亦无从捕捉我扑朔迷离的情感,落到纸上的,只是这样短短的一行:

我迟到了二十年,而你却不能葆有曾经的容颜等我!

一声叹息,哀怨;一行文字,清瘦。

图片源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79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