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味道这里全都有

锅包肉是是父亲的疼爱,是家的味道。受访者供图

最爱老爸的锅包肉

临近春节,甘家口老年餐配送中心中央厨房配餐员沈小松更忙碌了。“要将养老驿站工作人员的意见反馈与营养师提供的餐谱综合,调整配餐。年前工作人员少,很多老人在口味上需求各异,我们在配餐时更要用心和注意细节。”“很想念锅包肉啊。”说到家乡菜,沈小松脱口而出,“我家在黑龙江省大庆市,老爸做的锅包肉,我最爱吃。”

沈小松自己也没想到,因为疫情,去年7月老年餐桌重新开业后,为了让居家订餐的老人吃上热乎、安心的饭菜,他变身“外卖小哥”。“我们的线上老年会员超过名,受疫情影响,越来越多的会员选择线上订餐、送饭到家的模式。”沈小松说,更多的外卖订单意味着需要更多配送员进行配送,“要确保配送员身体健康,还要确保每位配送员熟知老年餐配送中心周边的社区分布情况。因为老年人的饭点固定,大多对食物的温度和新鲜度有固定、及时的特殊需求。”沈小松表示,“在配送志愿者队伍人数不够的情况下,我也加入了,和志愿者们一起,第一时间将老年餐配送中心的可口饭菜送达老人家中。”

据沈小松回忆,小时候每当玩累了回到家中,一道色泽金黄、肉片上裹着糖衣、糖衣上撒着葱丝的锅包肉冒着热气被端上了桌,那是父亲的疼爱,是家的味道。“无论多累,看到这道菜,吃到老爸做的锅包肉,疲累都会一扫而空。”沈小松说,“今年不能回家过年啦,想家,爸妈保重身体。儿子现在也在试着做锅包肉,以后做给您们吃。”

珍珠圆子香糯可口。受访者供图

把思念放在心里

海淀交通支队清河大队副大队长张鸥一说到家乡湖北恩施的美食,“珍珠圆子呀,最想念这一口了,口感丰富又香糯,在北京很难吃到妈妈做出来的味道,这道菜饱含着满满的童年和家乡回忆。”

“年来北京读大学,也就寒暑假可以回家,等到毕业在京工作,回家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了。”张鸥告诉记者,虽然因为疫情防控和工作的原因不能回家,但是自己已经收到了家乡亲人们寄来的美食快递。

除夕这一天,在别人阖家团圆、共贺新春的时候,张鸥将24小时在岗值守,她感慨道,“因为自己老家在外地,以前总是受到单位同事的照顾能回家跟家乡亲人团聚,自己的工作任务被同事分担。今年不回家,就主动请缨申请除夕值班,把除夕夜与家人团圆的机会让给其他同事,也算是特殊时期的一份贡献。”

“我要负责辖区内的交通路况巡视以及路面突发交通事件应急处置等。”春节假日期间,张鸥和清河交通大队余位民警,按照海淀交通支队的统一部署,轮班值守,坚守岗位,为市民筑牢交通安全防线。同时,清河火车站交通安全宣传服务站将持续为市民开展安全宣传服务,直至春节假期结束。

想念美食,更想念父母,张鸥将所有的想念都放在心里,放在和父母视频拜年时亲切又温暖的笑容里。张鸥说:“爱人今年过年也值班,他的工作主要负责单位的疫情防控和安全管理,所以,孩子要带到单位了,今年,我将在单位给爸妈视频拜年,从视频里分享爸妈做的年夜饭!”

枫亭糕是莆田市级“非遗”受访者供图

儿时的“奢侈品”承载着家乡的味道

“最想念的?嗯……应该是老家的枫亭糕了吧。”

在北京从事行政工作的余碧花来自近两千公里之外的福建莆田,大家都称呼她“花花”。大学时花花离开家乡前往江西就读,毕业回到家乡工作两年,后来又辗转到了北京,一晃就是十年。离开家乡这么久,花花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福建人中我的普通话绝对是最标准的!”她开玩笑说,但在采访过程中,花花接到姐姐的电话,又自如地切换为莆田语。“家乡的东西都是刻在骨子里的,比如口音,比如枫亭糕,哈哈哈!”

花花告诉记者,老家的枫亭糕已经流传了近千年,是莆田市级“非遗”。这种糕点由米粉、白砂糖混合后,先搅拌,再往方形的糕盘里筛;筛一层米粉,铺一层芝麻、花生、冬瓜条、蜜饯等馅料;铺上三层,便拿起压板,用力压实,晾凉切块即可食用。“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物质匮乏,能吃一块枫亭糕已经算是奢侈了。那年月,谁家有生子、婚嫁等喜事,大人们上门吃喜酒都会带着枫亭糕回家,我们兄弟姐妹四个人就会万分期待妈妈快点回来,还会着急地轮流去马路上眺望。妈妈到家后,会将一整块枫亭糕掰成四小块分给我们吃,我们兄弟姐妹太多啦,每个人只能分到一点点,哥哥和弟弟一口就给吞掉,我和姐姐都会一小口一小口抿着吃,特别舍不得,每次吃完都还是意犹未尽,期待着下一次喜事的来临。”不仅是街头巷尾的小吃,莆田祭祀日、佛诞日供的和出远门这些重要的日子,供的、带的都是枫亭糕。对于枫亭人来说,枫亭糕就是家乡的味道了。

饺子、腊肠都是妈妈的爱。受访者供图

有饺子就是过年回锅肉就是团圆

“老妈,家里需要什么年货吗?”“什么都不缺,我做了些香肠,晾好再给你寄过去。”

记者见到张昱时,她正在煮饺子,那是她妈妈从山东菏泽老家寄来的羊肉胡萝卜馅水饺,一起寄来的还有妈妈亲手灌的腊肠。“妈妈给我包了很多饺子,饺子皮很劲道,饺子馅鲜嫩多汁,为了给我准备腊肠,腊月前妈妈还专门跑到乡下买了黑猪肉,说这样才够香。”张昱说。

提起家里的年夜饭,张昱望向锅里翻滚的胖嘟嘟的饺子。“我是山东人,有了饺子才是过年。全家一起和面、调馅、擀皮、包水饺,忙得不亦乐乎,吃着家里包的水饺感觉真的是比任何山珍海味还要香。除了饺子,我最想念的还有妈妈做的回锅肉。”张昱告诉记者,以前上学的时候,每次回家,第一顿饭必定是饺子,第二顿饭就是回锅肉,而离家前的最后一顿饭也是饺子。“到家和出发都吃饺子,可能在我妈眼里就是怎么从家出去的,再怎么圆圆满满地回来,我妈妈在四川长大,爆炒的回锅肉跟外面吃到的不太一样,那是专属于妈妈的味道。”

尽管春节期间,张昱留京过年,吃不到妈妈亲手做的回锅肉,但她将通过视频的方式,跟父母一起过年,同时,她的工作单位北太平庄街道也为在京留守的工作人员准备了包饺子、给家里长辈送祝福、除夕看春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用张昱的话说,吃了饺子就是过年,有了妈妈寄来的年货,即使不能回到老家过年,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在北京体味到家乡的年味儿,感受到父母无尽的牵挂。

鸡蛋辣椒成了每次下饭馆必点的菜。受访者供图

最想念妈妈的拿手菜

妈妈做的鸡蛋辣椒、山东大馒头是配送员郭国伟最想念的家乡味道。

“小学,初中,高中,一回到家,对妈妈亲手做的山东大馒头,鸡蛋辣椒就很痴迷,现在长大了,离家越来越远了,这些成了每次下饭馆必点的菜。”郭国伟说着,眼眶里满是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的挂念。“我虽身在北京,每天都会给母亲打电话聊一会儿。每次从北京回去,妈妈也会亲手给我做山东大馒头,鸡蛋辣椒,她知道我最爱这一口。”

红烧丸子是舌尖上的记忆。余婧雯/摄

只要是妈妈做的咬上一口就被幸福感填满

丸子因其寓意着圆、满,成为佳节亲人团聚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丸子的做法分很多种,浇汁配料也是一家一个做法,主要食材也可随喜好任意组合搭配。

大田的家临着白洋淀,不仅风景美,特产美食鲜莲藕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品尝。每次回家,父母总是给大田做上一道红烧丸子,咬上一口,独特的酱汁味和鲜脆的莲藕,这种舌尖上的记忆,让大田瞬间被幸福感填满。

大田是名医务工作者,虽然离家不远,他还是决定留守北京过年。父母给他寄来了提前做好的丸子、酱汁。只要简单解冻、加热、浇汁,大田就可以尝到专属于他的家乡味道。

黄桥烧饼荣获“中华民族小吃”的称号。孙卉/摄

一枚方酥解“愁”

“今年情况特殊,家里人都知道,你安心在北京过年。对了,黄桥烧饼给你寄过去了,年三十之前就能到……”下班路上,关晨和妈妈的视频通话,给忙碌了一天的小关带来了很多温暖。

在海淀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已十年有余的关晨,来自江苏泰兴。这个位于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北岸的县级市,有着“银杏之乡”的美称,更入围中国最佳县级城市30强。

“说起我的家乡菜,最出名就是黄桥烧饼了吧!”关晨说,今年因为疫情不能回家过年,妈妈给她寄了6盒黄桥烧饼,还有家乡的自制腊肉和蟹黄汤包。能吃到家乡的美食,让小关这个南方胃,提前过了年。

让小关念念不忘的黄桥烧饼,得名于年著名的黄桥战役。当年战役打响后,泰兴市黄桥镇百姓日夜赶做烧饼,冒着敌人的炮火送到前线阵地,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壮丽凯歌,黄桥烧饼更被列入开国大典第一宴点心行列。

小关向记者介绍,色泽金黄、香酥可口的黄桥烧饼,主要用料是黄桥地区特产的小麦精粉,从揣酵(和面)开始就很讲究。馅和酥分别用猪油和花生油拌面粉擦酥,做烧饼时,酥搭于面团上,用手搓长再卷起,然后用响子轻捶一下,翻转至底上再捶一下,调转方向再捶,然后将底翻朝下,刷上糖稀,撒上去皮芝麻,贴入桶炉烤。“香脆两面黄,外撒芝麻内擦酥”的黄桥烧饼吃起来入口酥松,不焦不糊、不油不腻,是一等一的江南名点,更荣获“中华民族小吃”的称号。

关晨说,工作在外,最本真的感受即是思亲和念家,“过年能吃上家乡的黄桥烧饼,化解了乡愁,让人安心了许多。”

2月12日刊发在《海淀报》

作者:景天高玉超李洪亚王艳洁余婧雯孙卉

编辑:李惠李洪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58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