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一江南水听她的身世作家袁凌和他的汉水三

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https://m.39.net/pf/a_12890441.html

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晏藜

年8月,作家袁凌走访北京西郊卢沟桥南的大宁水库一带,在一大片泛着蓝色水光的区域边驻足。一如市区内外所有风光美好的所在,此处有居民散步、垂钓,有工人做工,有保安巡逻。这片水域荡漾着柔和的水光和某种熟悉的气息,袁凌尝试同周围的人交谈这水的来历,人人尽知是“南水北调”来的,但再要往前问一句是来自哪条河流,便再得不到准确的回答了。有人记得此处从前仅仅是一条干枯的泄洪道,谈不得充盈。

这种普遍的无知无觉让袁凌心中百感交集。因为眼前这一汪清甜的水,正是从他的家乡流来的汉水——发源于陕南汉中一座不起眼山中的汉水,与我们的民族和语言同名的汉水,《诗经》中就唱到的“汉之广矣”的汉水。“作为长江的最大支流,它是眼下中国最清洁的水系,像一位清贫的君子”,这成为汉江被选中作为南水北调重要水系的理由,于是,它不远千里地来到流域之外的北国,滋养着新的生命。

自13岁第一次见到汉水,它恍若无色的波光直直烙进少年袁凌心底,成年后,尽管他走得一远再远,却机缘巧合地一再在异乡受到它的哺育。袁凌得知,如今北京市民家中水龙头里流出的水,有70%都来自汉江流域。时隔二十多年,在几千里外再度品尝到故乡河流的清洁和温软,多少让他觉得慰藉。他写下《汉水的身世》,这是国内非虚构领域第一次以这条河流为主角的作品——尽管在他看来,“这些文字,无法回馈它的恩情于万一。”

▋华北平原的“母亲河”

同河流低调内敛的气质吻合,这本书的封面也很朴素:群山之间沙石岸上,一个受汉水滋养的人正走向他的母亲河。河流流向的前方笼着重叠的雾气,通向朦胧未知。封底上印着袁凌写作这本书的初衷:“我需要为她写点什么,记录她悠久的生命和变迁,记录她眼下为整个中国的付出,记录下她是怎样伟大的一条河流。”于是,他不辞辛苦,循着汉水流经的方向,顺逆交错地涉过三千里,历时八年,走访汉江沿线的河道、城镇、水坝、居民,记录下这条河流的历史与现在,繁华与寂寞。河流的生生不息也是人的生生不息,河流的躯体与变化直接关乎人的生活与踪迹。

汉水的到来,带给京津不少直观的变化,除了如大宁水库的丰润充沛,如今沿着地下管道通往千家万户的自来水,水质也比往前好了很多。“口感变软了”,袁凌说。与他同时喝上和用上千里迢迢而来的汉江水的,有北中国的万人口。这不由让同在汉水边长大的我想起小时候在河边玩耍时,对岸那鲜红醒目的“一江清水送京津”的标语。二十年后,在书里看到江水最终流去的方向,不由记起了童年时那份“骄傲”的心情。

这些年来,袁凌几度沿着大宁水库向上,陆续遇见汉江水北上后补给出的一连串湖泊。“直至年6月,南水已经累计向这几个湖泊补给万立方米,白洋淀、大清河、潮白河等北方重要水系也都在南水的补给下得到了充盈改善,白洋淀水质从劣五类提升到三四类。”有了南水的帮助减负,北京市的地下水位在六年中回升了两米多,北京市“水缸”密云水库的蓄水量大为增加,告别了过去时有见地之虞的状况。袁凌在书中点明:“尽管汉水从未被视作如长江黄河那样的母亲河,但今天它却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华北平原的一条‘母亲河’。”

丹江口水库坝下,汉江水在此北上京津。袁凌摄

▋汉水的游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81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