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评论携手共护一淀清水
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最新发布显示,年白洋淀淀区整体水质达到Ⅲ类,为年恢复蓄水有监测记录以来首次实现历史性跨越。碧波荡漾、芦苇摇曳,三地联防联控机制下,白洋淀正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白洋淀个淀泊星罗棋布,条沟壕纵横交错,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被称为“华北之肾”。但上世纪60年代起,受气候干旱、上游断流等因素影响,白洋淀干淀现象频发。前些年,由于上游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淀区百姓生活污水直排等因素,大小淀泊的水量肉眼可见地减少,一些河段水质也差到极点,“肾功能”一度面临衰竭之虞。
淀区污染非一日之寒,水土重生尤需非常之功。伴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白洋淀生态修复与治理工作进入快车道。把住“入口关”,“污染大户”全部关停,退耕还湖、畜禽禁养,确保入淀河流水清质优;恢复“内动力”,水系疏通工程全面铺开,科学清淤、百淀联通,引导水体交换自发进行;拧成“一股绳”,着眼“水是流动的,治污绝非一段一域之事”这一特点,上下游、左右岸、淀内外在禁入产业、排污标准等方面,统一步调、协同治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三地携手推进下,在一系列动真碰硬措施下,白洋淀水清了,“30多年不见踪迹的鲈鱼”回来了,村民生活也变美了,“华北明珠”重绽光彩。
“一淀清水”映照绿色协同路,巩固成果还需深化协同。目前,白洋淀淀区整体水质为10年来最好水平,这也意味着,相较于“治污”,接下来的工作更应侧重“防污”。如何进一步激发三地护水添绿的行动力?除了健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不打折扣地落实统一监测、统一执法等措施,更重要的是,三地尤须立足产业政策、资源禀赋,走好“见绿又见金”的发展道路。只有当“一淀清水”,不仅是一盆水、一抹绿,也是京畿大地的“聚宝盆”、“后花园”,才能催生出持之以恒共护碧水的协同力。
“一望湖天接杳茫,蒹葭杨柳郁苍苍。”据规划,至年,白洋淀综合治理将全面完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新起点上不断推进淀区生态环境根本改善,良性生态系统全面恢复,“荷塘苇海”的盛景一定会早日重现。
来源:北京日报评论员:范荣
流程编辑:郭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6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