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的危机40年患上污染病,引黄河

治疗白癜风的最新方法 http://www.hldxc.com/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泊,拥有众多的沼泽湿地、芦苇荡、湖滨等独特地貌,是很多珍稀鸟类、水生植物以及鱼类的自然栖息地,还有着“华北之肾”的美誉。

白洋淀景观航拍图

在过去,白洋淀的湖面上经常能看到渔民捕鱼的繁忙景象,鲢鱼、鲫鱼、草鱼、黑鱼等水产品在当地是出了名的美味。但从80年代以来,白洋淀周边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水质不断恶化,富营养化问题突出,生态状况已经不容乐观。

白洋淀的隐忧

从水系分布来看,白洋淀属于海河流域的大清河南支水系,而《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海河流域的污染程度在国内是最为严重的,比淮河流域、辽河流域都更甚一筹。

白洋淀由大大小小共计个淀泊组成,总面积多达平方公里。资料显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白洋淀面积足足有平方公里,如今的湖泊面积比原先损失了将近35%,湖淀萎缩的问题非常突出。

▲白洋淀淹水率分布图(WIF即为淹水率),A区、G区的干涸问题最为严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白洋淀因缺水而出现的干淀现象越来越多,60年代只干淀1次,70年代干淀3次,从年开始连续5年均出现了干淀现象。干淀事件的背后,自然原因只占一小部分,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人为因素。

白洋淀的水源补给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引入黄河水补充淀区水源,另外一种是通过南水北调工程为白洋淀补水,这两条水源补给线堪称白洋淀的“生命线”。随着白洋淀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的生活用水需求越来越大,水资源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年,白洋淀四孔闸开闸,引来的黄河水是白洋淀的重要补给

据调查,白洋淀周边生活着10万乡镇居民,为了满足居民的用水需求,各地在入淀的河道上兴建了多座大中型水库,导致几乎所有的入淀河流都出现了季节性断流现象(拒马河是个例外)。另外,保定市的地下水常年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水位快速下降,这也进一步加剧了白洋淀流域水源短缺的问题。

除了湖面萎缩,白洋淀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事实上,白洋淀淀区的污染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出现了,污染源主要包括上游河流带来的输入性污染物、养殖产生的尾水以及周边居民排放的生活废水——其中,污染最严重的要属入淀河流的带来的输入性污染。

白洋淀贯通着周边9条大河,比如瀑河、唐河、漕河、潴龙河等等,这些河流中积聚的污染物源源不断地排放到白洋淀,导致水质恶化,污染占比高达40%~60%。随着近年来当地工农业和旅游业的繁荣兴盛,入淀河流的水质逐年恶化,这给白洋淀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生物资源的衰退。

历史上,白洋淀的渔业资源曾非常丰富,出产的优质鱼虾闻名全国。上世纪50年代,白洋淀共有54种不同的鱼类,然而到了年,鱼类的总数就减少到了30种,年进一步减少到了27种。这些减少的鱼类大多都是洄游性鱼类,有些种类已经很多年都没发现过,基本已在湖区绝迹。

黑鱼曾是白洋淀的常见鱼类

不仅如此,污染的水体还给水中的其他生物带来了严重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白洋淀的浮游植物减少了28%,浮游动物减少了18%。高等的维管束植物在过去几乎随处可见,如今在湖区周边只有零星的分布。至于在湖滨地带栖息的鸟类,种类和数量同样也在大幅减少。

可能有人认为,白洋淀生态功能的退化对人类没有直接影响,不必太过担心。但事实上,水质污染带来的问题已经威胁到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抗生素超标。

以喹诺酮类抗生素为例,这类抗生素很容易在水生生物体内富集。在年,研究人员在白洋淀设立了32个采集点,对湖区9种常见的经济鱼类进行了抗生素的含量检验。

▲白洋淀32个采样站点,采样点分别来自3个不同的生境

结果显示,白洋淀的主要经济鱼类在整体上存在较大的食用风险,制定出更为严格的抗生素排放标准已是当务之急。当然了,抗生素只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带来的潜在风险也同样不容忽视。

保护白洋淀,“以鱼净水”是关键

关于大水面湖泊的生态治理和资源修复方案,国内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并涌现出了一批“教科书式”案例,比如千岛湖的“保水渔业”、太湖的“净水渔业”、查干湖的“旅游渔业”等等。对于白洋淀而言,有借鉴意义的是“保水渔业”和“净水渔业”。

曾经的千岛湖和如今的太湖都面临着富营养化污染的问题,主要的治理手段很简单,就是大规模放养鲢鱼、鳙鱼的鱼苗。仅仅在千岛湖,每年投放的鲢鳙鱼苗就多达60万公斤,这样不计成本的投入也确实换来了可观的生态效益。

鲢鱼和鳙鱼大量摄食浮游生物,提高水体透明度,控制了水华爆发,为改善水质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千岛湖的水质常年保持着国家一类水质的标准,成功入选了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杭州市民也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千岛湖是杭州市居民的饮用水源地)。至于太湖的生态治理,鲢鳙也同样功不可没。

专家指出,白洋淀和太湖、千岛湖的环境状况有所不同,沟壕众多,生境复杂,不能单纯地只放养鲢鱼和鳙鱼,更重要的是结合实际地貌构建生态屏障。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们总结出了“以渔养水”的治理方案,修复项目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

第一,在入淀水域种植大量的挺水植物,通过吸收转化作用来降低氮磷含量,改善水质。同时,挺水植物还能减缓水流速度,加速污染物沉降,进而对入淀污染物起到了拦截作用。第二,根据白洋淀的实际地形改造出沟、溜、汊、湾等不同地貌,形成生态水网,为洄游性鱼类提供繁殖的通道。另外,通过在湖滨浅滩增加水生植物、投放人工鱼巢等方式可以为野生鱼虾提供栖息、繁殖的场所,加快资源修复。

鱼苗放流

第三,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打击非法捕捞和非法排污现象。在鲥淀,渔业部门根据生产力水平投放了鲢鳙、黄颡鱼、黄尾鲴、翘嘴鲌、中华鳖、青虾、三角帆蚌、中华田园螺等15种水生动物,不仅保住了水产种质,还减少了水面的死亡杂草,可谓是一举两得。总结

白洋淀是“华北之肾”,生态地位至关重要。然而近几十年以来,白洋淀的水质逐渐恶化,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小的威胁,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以渔养水”是国内治理湖泊生态的常用手段,鲢鳙是主力军,但也并不是%能看到成效。在具体的实施层面上,很多细节性问题还存在不足之处,栖息地修复、水生生物养护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

总之,白洋淀的生态治理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治理方案只能慢慢摸索、求证。对于治理成果,我们拭目以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62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