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张嘎战火中的金色童年
古灵精怪:“嘎子哥”的前世今生
《小兵张嘎》诞生于中国革命题材小说家徐光耀的笔下,这位在战火中成长的爱国少年一经诞生,就受到了各类艺术形式的青睐,小说、连环画、电影纷纷要讲述和表现他的故事与经历,“张嘎”也成为抗战题材艺术作品的代表人物之一,受众很广且辨识度高,甚至有很多观众亲切地称呼他为“嘎子哥”,仿佛就是身边的一位邻家男孩。
年的电影版《小兵张嘎》由崔嵬和欧阳红樱联合执导,讲述了少年张嘎在革命精神的引领下,不断成长、努力,最终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的故事。
崔嵬和欧阳红樱两位导演用简洁朴素的纪录式表达,展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的抗日英雄形象。全片营造出一种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比如对河水的刻画,白洋淀的水芦苇在风中飘荡,让人仿佛置身水乡,充满了东方意蕴,简洁又带有留白。还有描述张嘎的一些运动镜头,比如嘎子一个人在房顶行走,没有一句对白,镜头始终跟随嘎子的行走轨迹,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孩子焦躁且烦闷的心情,他感受到了某些无奈却无法言说,这种意蕴丰富的镜头运动是影片的特色。
少年英雄:张嘎的形象解读
“张嘎”的名字其实已经在无形之中揭示了这个男孩的个性特质,他是一个浑身上下透露着一股“嘎劲”的人,简单地说,就是一根筋儿还带着犟脾气。这些看上去似乎有点贬义的形容词在张嘎身上却成为了他重要的人物个性甚至是打动万千观众的特质。
张嘎的“犟”不是没头没脑地钻牛角尖或者无理取闹,而是对自我理想的坚持和拼搏,他的理想只有一个就是成为八路军,替被日寇杀害的奶奶报仇。为此他不顾别人只是把他当作孩童的看法,毅然决然要投靠八路军,无论是他人的话语还是现实的残酷都无法改变他的意志与决定,这股子“嘎劲”在那样一个风起云涌,战火纷飞的年代是弥足珍贵的。
张嘎身上除了一股子“嘎劲”还充满着“孩子气”,他的形象接受之所以能老少皆宜,可能就是因为他身上充满着一种只属于孩童的“纯真”和“趣味”。比如他第一次参加完战斗之后,区队长告诉他流血了,他赶紧一摸屁股然后才突然反应过来,自己真的受伤了。这种傻傻愣愣的行为让我们观看起来毫无隔阂感甚至还觉得充满幽默,因为导演把握住了孩子的思维以及行动模式,让张嘎这个形象变得有血有肉,充满意趣。
热血情怀:抗战题材与儿童视角
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因为主题的严肃性往往在影片基调上较为沉重,涉及到儿童元素也多是站在成人的视角去处理,但《小兵张嘎》完美地平衡了“战争”和“儿童”之间的关系。
两位导演选择儿童视角去展现战争年代,这是一种高明的手法,他们用张嘎的孩童感冲淡了战争的沉重和残酷,张嘎在摸爬滚打中成为了合格的八路军小战士,虽然他失去了血缘上的亲人,但是在革命过程中他却拥有了新的家庭和亲人,那就是革命队伍,他在这个“大家庭”中获得了真正的成长和身份的转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