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污经验落地白洋淀,村里污水一滴不
白洋淀有“华北之肾”的美誉。随着雄安新区设立,治理修复白洋淀生态环境势在必行,整治淀区村和淀边村环境,让居民生活污水不再直排入淀,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今年,白洋淀78个淀中、淀边村的污水、垃圾、厕所等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启动。记者近日探访获悉,目前整体治理项目正顺利推进,其中北京排水集团治理的28个村已率先实现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污水不再直排进淀,后续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
污水变清水村口码头添新景
刚入7月,白洋淀开始迎来一年之中的最美旅游季,炎热的天气令荷花渐次盛开,大批游客泛舟于芦苇荡,感受独特的淀中风情。
安新县安新镇王家寨四周环水,号称“淀中翡翠”,村民们正在村口码头热情招呼上岸的游客。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码头广场多了一处喷泉小景观,哗哗的清水冲高数米回落,为炎炎夏日添了一丝凉意,也让村口多了几分精致。
“这可不光是一处景观,它还有水生态治理作用。”河北雄安北排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怀波告诉记者,这圆圆的喷泉下方是一片二十来平方米的小湿地,里面既有沙石填料过滤水质,还有水葱、菖蒲、金鱼藻等水生植物吸附水中污染物,起到进一步净化水质的作用。经此湿地流出后的再生水,水质优于河北省一级A污水排放标准,可直排入淀,村民也可以用这些水浇花、给道路洒水。
王家寨有一千多户村民,常住人口多,过去村里建了6座污水处理站,但由于出水标准较低,另外有一些居民直排入淀的现象,由此成为此次治理的首批淀中村。紧邻喷泉景观,有两个像集装箱模样的设备,高怀波说,这个可移动式一体化处理装置其实是一座小型污水处理厂,每天能让吨污水变清。
在改造原有排水管线的基础上,他们结合村子中间高、四周低的特点,又绕岛一周布置收水管线,村民生活污水全部收集处理。目前,村内多数村民已接入管网,流入小型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短短3个月,村里的污水变清水,如此快的变化让村民非常惊喜。
北京治污经验落地白洋淀
白洋淀这78个需要治理的村,涉及8个乡镇,总体比较分散,像王家寨一个村由14个岛组成,在治理时更需因地制宜。
白洋淀中心的邵庄子村是一个旅游村,平时生活用水50吨左右,但周末和节假日人口比平时多三分之一,多出三四百游客,污水量可能会达到七八十吨。根据观察,村民排水比较集中的时段在中午11点到下午1点,这就形成一个排污小高峰。北排装备公司董事长高琼告诉记者,根据排污量为村子精准设计治污能力,设置一台日处理80吨污水的一体化设备,并专门做了三个污水前期收集桶,每个可收集10吨生活污水,这样就能保障污水稳定处理,基本能够满足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治理末端引入的生态处理办法,北排科技公司总经理王佳伟告诉记者,“利用水生植物根系吸附处理后的水中污染物,这就让污水在除磷、脱氮过程中,无需药剂添加,更加绿色生态。”而一体化设备本身也实现了智慧运维监视,设备无人值守等,管理运维人员通过手机APP客户端就能实时监控、监测污水处理状态及各项指标等。
适宜农村环境、运行稳定可靠、维护简单方便,在白洋淀采用的这种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菜单式服务技术及产品体系,已在北京怀柔、延庆、平谷、顺义等郊区县推广应用,已成为北京排水集团的拿手好戏。年,排水集团对雁栖河上游36座污水处理站进行水质提标改造,取得良好的效果。北京排水集团董事长郑江表示,此次白洋淀水环境治理相当于把在北京的治理经验借鉴过来,通过进一步升级优化方案,确保把治理项目打造成“雄安质量”的精品力作。
78个村环境年底焕新颜
白洋淀水域有超三分之二位于安新县。要治理修复白洋淀生态环境,首先要整治淀区村和淀边村环境。今年推进白洋淀78个村环境一体化治理项目,正是白洋淀内源污染治理迈出的关键一步。
如何因地制宜消除污染源,安新县住建局相关人员介绍,这几个月以来,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采取应急设备处理、导流收集、外运处置等多种办法,对46个不达标污水处理站和淀中村、淀边村排污口进行应急处置。按计划,78个村综合治理将于年底完成验收并达标运营。
除污水外,综合整治将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清扫、保洁、收集、处理、外运,提倡垃圾分类和就地减量化,实现村中生活垃圾的全收集、全处理。与此同时还将改造和新建公共厕所,进行无害化、卫生化和生态化运营。据当地介绍,白洋淀还对规模化养殖,如养鱼、养鸭等进行治理。
污水不再直排,厕所改造一新,乱丢垃圾减少,乡亲们都期盼着一个水更清岸更绿的白洋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