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兵工生产人生五味
「来源:|新大众哲学ID:xindazhongzhexue」
脍炙人口的《游击队之歌》有一句歌词:“没有吃,没有穿,敌人给我们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对此,八路军军工部部长刘鼎曾说:“这反映了抗战初期游击战的一些情况。当战争发展到相持阶段和反攻阶段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当时的情况是:‘没有吃,没有穿,人民给我们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这是对八路军兵工建设的客观评价,也是当时历史的真实写照。全面抗战时期,八路军在陕甘宁、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等抗日根据地自力更生开展兵器工业建设,建立了以步枪和弹药等轻武器为主的兵工生产体系,创建了一批兵工企业,生产了大量武器弹药,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军火匮乏补给困难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纳入国民革命军的正规战斗序列,但人多枪少、有枪无弹的矛盾依然突出。年8月,一一五师作为东进先遣部队出发时,每个战士携带的武器装备,仅步枪1支,刺刀1把,子弹25发,手榴弹4枚,重武器只有为数极少的迫击炮,且炮弹极其缺乏。一二〇师和一二九师出征时的装备状况更为糟糕,不仅与装备现代化或接近现代化的日军及国民党军相差甚远,甚至连长征出发前的中央红军都不如。
全面抗战初期,八路军的武器弹药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后方供应,除后方兵工厂修造的一些枪支弹药外,八路军还通过西安办事处及“采办委员会”购买运到各根据地。二是缴获于敌,这是我军军火补给的传统办法,也是主要来源。三是国民政府供应,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承认八路军总人数为4.5万人,并许诺供给军饷、服装、药品和武器弹药。阎锡山也曾为途经太原的八路军补充过一些弹药。四是收集溃兵散枪,抗战之初华北前线的国民党军队望风南逃,形势一片混乱。根据毛泽东、周恩来指示,迎面北上的八路军各部迅速行动,收集了大量溃兵散枪。此外,八路军还通过动员捐献、租借以及购买的方法从民众手中获得不少国民党军丢弃后被他们拾取收藏的武器。
这一时期,八路军的战斗主要是配合国民党军进行袭击、伏击和阻击作战,破坏敌之交通运输,切断敌之供应线,战斗时间都不长,如奇袭阳明堡机场,仅一小时就解决战斗。因而,整体来说弹药尚可维持。但随着八路军的不断扩军以及战斗频率、规模的加大,对武器弹药的需求急剧增加。需求扩大,而供应却日益不足。国民政府坚持“限共溶共”的方针,对武器弹药的供应严加限制,八路军除在全面抗战初期领过挺轻机枪和6门反坦克小炮外,整个抗战期间再未得到任何武器接济,弹药供应自年后也全部停止。战场缴获也不容易,尽管八路军的缴获为全国之冠,但对许多部队来说,缴获并不能补充消耗,或仅为持平而已。特别是弹药,消耗常常多于缴获,可谓“入不敷出”。加之抗战前期日军士兵十分顽悍,经常出现负隅顽抗到底、宁死不降的情况,因而一枪一弹之取得,都需要八路军战士付出鲜血乃至生命的代价,又可谓“得不偿失”。此外,由于经费长期紧张,能用于购买武器弹药的款项十分有限,而且由于国民党的封锁禁运,购买也越来越难。
到年前后,八路军武器弹药的匮乏达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因为缺乏武器,80%的轻武器在来复线已磨平、口径已松的情况下依然还在使用,而不少新建部队则重新操起了刀、矛、梭镖;因为缺乏弹药,留守兵团提出了“不打死敌人绝不放枪”的口号,而总部特务团打一发炮弹必须经过总部首长批准;因为缺乏武器弹药,八路军总部多次通令各师加强射击训练,同时深入开展爱护武器、节省弹药的教育;而在战场上,正如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所慨叹:“武器不足与武器窳败,障碍了八路军更多胜利之获得,被我击败之敌眼见得不难立时扫数消灭,往往以武器窳败,火力不足,竟被其漏网,或竟不能消灭。”
“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武器装备是军队战斗力的物质基础。八路军要发展壮大、战胜日寇,必须有足够的武器弹药。当其它来源都日益困难之时,要缓解军火匮乏的局面,加强自身的兵工建设势在必行。
自力更生发展军工
八路军的兵工建设,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统一领导下,各根据地分散经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修理到制造,从简单到多样,从流动到固定,从分散到集中的发展过程。
年11月,八路军总部发出指示,要求各师、旅、团、游击支队及地方政府和自卫队都要招募技术工人,开办修械所和炸弹厂,以解决迫切的修械问题,保障基本的弹药供应。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游击战争的军火接济是一个极重要问题。一方面,大后方尽可能的接济他们;又一方面,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根据上述指示,各抗日根据地开始因地制宜筹办兵工厂,并成立相应的兵工领导机构。中央军委成立了军事工业局,直接领导陕甘宁边区兵工厂的生产。位于太行根据地的八路军总部于年6月组建了军工部,在收编整顿各修械所的基础上,先后兴办了4个步枪修造所、1个复装枪弹厂、1个炸弹厂和1个试验所。其中,由八路军总部修械所扩建而成的军工部一所,设在山西省黎城县黄崖洞,是抗战时期太行山区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兵工厂。这个厂最多时有职工多人,一年生产的武器可装备16个团,是八路军在华北前线的重要军火生产基地,被朱德总司令称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晋察冀、晋绥和山东根据地也分别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数目不等的兵工厂。
创办兵工厂,各种各样的生产设备和器材必不可少。八路军兵工厂的设备器材,除了少量采购,在初期主要靠征借和缴获得来。八路军总部军工四所、晋察冀军区工业部第五所、胶东根据地第三、四、五兵工厂都是利用从日伪厂矿中缴获的器材组建起来的;晋绥根据地还曾把从缴获的日军汽车拆下的引擎改作兵工厂的动力设备。自行研制也是八路军兵工器材的重要来源,陕甘宁边区机械厂(军工局一厂)研制生产了包括子弹厂、炮弹厂所需的专用机床,化学厂所需的一整套火炸药生产设备,以及军工局炼铁部的部分机器设备。他们还根据前线修械所的需要,研制一批4台一套的小机器,包括车床、刨床、钻床、铣床各一台,使用时一头牛就能带动,转移时两头毛驴就能驮走,深受前方欢迎。在有些器材遍寻无着或暂时缺乏的时候,兵工人员就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如在火炸药生产过程中,晋察冀根据地曾用民间常见的陶瓷缸代替铅室生产硫酸,用大铁锅为棉花脱脂,用石磨代替打浆机,用压面机代替碾片机,用火炕代替烘干机,用瓷盆代替硝化器,用剪刀代替切药机等。虽然效率不高,但暂时解决了困难。
和设备器材相比,原材料的缺乏更为严重,兵工厂“等米下锅”的情况屡见不鲜,八路军各部想方设法予以筹集。生铁是制造地雷、手榴弹、炮弹和机器设备所需的大宗原料,生产一枚手榴弹需要1-2两生铁,一只地雷需3-5斤生铁,太行、晋绥以及晋察冀都有丰富的铁矿,根据地就组织采矿、挖煤,自己办厂冶炼。根据地当时还不能生产钢材,制造枪、炮、刺刀,炮弹弹尾、弹翅,以及钻子、锉子、铣刀等工具所需的钢材主要用铁路道轨代替。华北地区铁路纵横,日军借之围困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就广泛发动军民拆运道轨。仅在百团大战期间,各部就拆运铁轨20多万根,正太、同蒲、平绥铁路完全瘫痪。铜是制造枪弹和雷管的主要原料,八路军兵工厂没有冶炼设备和技术条件,所用之铜主要靠割取日军的电话线,以及民众捐献的铜元(钱)以及香炉、烛台等铜器来解决。硝是生产火炸药的主要原料,需求量非常大。为满足所需,根据地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熬硝运动。边区设立硝磺局和精硝厂,把人民群众手里的硝一点一滴收集起来,通过精硝厂加工后送到兵工厂。为鼓励民众积极捐献兵工原料,当时一般采取有偿收购的办法,总部后勤部曾专门对19种军工材料的收购价格作出明确。晋绥、太行等根据地也曾用地雷、手榴弹等武器向老百姓换取铜铁。
在年之前,由于八路军迅速扩大,枪支缺乏,兵工厂生产的重点是造枪。步枪是八路军的主战武器,根据地步枪的制造,经历了从仿造到改进再到创新的过程,并在步枪生产制式化方面作出了一些探索。年,刘贵福等设计制造出一种新式步枪,它吸取“捷克式”“三八式”以及“汉阳造”等步枪之长,枪体轻巧、坚固,外形美观,射击精度高,锋利的刺刀在肉搏时能迅速脱钩弹出展开。彭德怀在8月1日那天试用后非常满意,当即命名为“八一式”步马枪,并责成军工部批量生产。到年11月,仅军工部一所就生产了多支,战斗性能优于日本“三八式”,颇受前线战士欢迎。
重武器方面,八路军大力发展了掷弹筒。掷弹筒又称“50小炮”,是一种前装小口径单兵火炮,体积小,结构简单,颇便山地作战。年1月,八路军军工部根据彭德怀的要求,用铁路道轨作原料成功仿制日制“八九式”掷弹筒,随即批量生产装备部队。后又屡加改进,不仅能够调节射程,增强瞄准精度,还能够兼用日军的炮弹,比日制掷弹筒更适用。
年至年是抗战最艰苦的阶段,也是八路军兵工建设最困难的时期。日军的疯狂“扫荡”使根据地的许多兵工厂被迫进行压缩分散,冀中根据地甚至将兵工厂转移到白洋淀的芦苇荡里和地道中。中央军委适时将兵工建设方针调整为以弹药为主、枪械为辅,要求大量生产手榴弹和地雷,发给军队、民兵和群众,力求以量胜质。陕甘宁、太行、晋察冀、晋绥等根据地先后中止步枪生产,大量增设手榴弹厂、炮弹厂和火炸药厂。这一时期,八路军兵工技术人员在化工、冶金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硫酸生产和白生铁韧化两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为火炸药自给和炮弹大量生产奠定了基础。年初,太行根据地率先开始普及地雷制造技术。军分区和地方县政府也纷纷成立炸弹厂,根据地很快掀起了一个村村造地雷、户户有地雷的群众性爆破运动。地雷战在各根据地普遍开展,并由看家护村发展到主动出击、对敌进攻,把地雷阵摆在敌人碉堡、据点周围,使日伪军闻风丧胆。
抗战进入到战略反攻阶段后,随着根据地的恢复扩大,各地军工部门普遍加强了组织领导,积极钻研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改善设备,扩大原料来源,提高工人待遇和生产积极性,兵工生产不断发展壮大。这一阶段,兵工生产中最突出的进步就是开始自制子弹。晋察冀军区利用纯铜和锌首先冶炼出生产弹壳所用的三七黄铜,年开始试制全新子弹,到年,两个子弹厂已能月产步枪子弹6万发。
随着抗战胜利的来临,兵工生产环境逐步好转。同时,人民军队接管了一些大的矿山工厂,兵工厂所需的原料如煤、铁等有了更多的供应,机器设备也得到充实,许多兵工厂已实现半机械化生产。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兵工厂进一步加强生产管理,大力推行企业制,不断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有力促进了生产发展,军火产量达到抗战时期的最高峰。
贡献卓著功垂史册
八路军的兵工建设,是人民兵工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章。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根据地兵工人员厂房自己盖,机器自己造,原料就地搞,一边生产,一边战斗,在华北地区建起了一个可靠的军火补给基地。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战区中是绝无仅有的。
从整体来看,八路军在华北根据地兵器工业的崛起,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抗战爆发之后中国兵器工业集中于西南一隅的布局,在整个中国兵工生产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年以后,随着美援武器的增加,国民政府的武器产量有所下滑,而八路军各兵工厂的产量却成倍提高,其对抗战的贡献不容低估。
不仅如此,八路军创建的兵工企业和培养的大批兵工人才,为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兵工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到年底,华北共有兵工厂20多个。到全国解放前,解放区的兵工厂发展到个,除去东北及华东的少部分,其它多是在八路军兵工厂的基础上扩建或新建起来的,这也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兵器工业的基本格局。
兵工人才方面,八路军把兵工生产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各根据地都拥有一支包括技术专家、管理干部、技术工人等三类人员在内的兵工人才队伍。新中国成立后,参与八路军兵工建设的许多人员走上了国防工业系统领导岗位,仅陕甘宁边区军工局就有39人担任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还有不少人成为国防工业部门的技术骨干,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八路军兵工建设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大批兵工技术人员的牺牲奉献。全面抗战八年,八路军各根据地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兵工技术人才,他们有的是国内高等院校毕业的青年才俊,有的是参加多年实际工作的专家,有的是留学国外的高级知识分子,有的是自学成才的能工巧匠。面对亡国灭种的深重民族灾难,他们齐心合力,一起为八路军兵工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八路军兵工建设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根据地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没有厂房和宿舍,当地百姓就腾出房子供兵工厂使用。没有原材料,群众就献铜、献铁、帮助熬火硝,组织民兵拆运铁轨作钢铁材料。兵工厂运输困难,群众就肩挑驴驮,把原材料源源不断地运到兵工厂,又把生产的武器弹药运往前线。兵工厂劳力不足,驻地青年便主动上门帮助。敌情严重的地区,民兵替兵工厂站岗放哨,及时通报,帮助转移。许多农民因保卫兵工厂和掩护兵工人员,家被烧毁,家庭成员惨遭杀害。他们及那些在生产斗争中牺牲的八路军兵工战士,永远值得缅怀。
来源:近现代史论。
权威发布马列经典著作编译出版资讯;
为读者提供第一手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研究文本;
分享国内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投稿邮箱:xindazhongzhexue
sina.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