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白洋淀,还能看到这种场景吗
原标题:消失,被遗忘的传统大型捕魚方式一一“出汕”
文/陈广胜摄影/朱昆仑
正月初五,吃完晚饭和老母亲聊了一会家事,没有一点睡意,出了家门来到老后街漫无目的地往村边走去。走在村边小桥上,清风拂面,金芦舞歌,洁白的冰面使人不得不去出手抚摸。当我一只脚刚踩上冰面,只听“嘎吱一声”,我赶紧把腿收回。站在河边,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冬天“出汕”拾小鱼的场景。小时候,冬天一到星期天没作业就穿上黑腿“用汽车内胎做成的雨鞋,里边垫上芦苇叶子,穿上可暖和了”,再拿上领勾,提着个苇篓,跟在长长的“出汕”队伍后面。
大人们穿着雨裤,拉着拖床。拖床上面放着苇泊、竹杆、绳子、凌枪、大柳条筐、罱子、镰刀等工具,到达提前选好的“汕地”,人们分红不同,各干各的。
打冬罱出“冬汕”是个集体捕鱼项目,须要多人合作,是个力气活儿,必须身强力壮,也是个辛苦劳累活。
首先,在冰面上凿开一条大U字型冰缝,顺着缝闸好苇箔。把冰面上的芦苇用特制的工具“跑拖床”割清冰面上的苇子,然后,在冰面上打两条冰缝,摁入水中一根竹杆,竹杆两头拴上粗绳子,拉着竹杆在冰下走,使芦苇与冰脱离。接下来“剁淩板”。十几个人们排成一行用“凌枪”同时凿冰。有号子手嘴里喊着:“枪齐了,嗨,冰厚,穿它!谁不使劲,穿他!伙计们呐,嗨!加把劲呀,嗨!晚上回家,嗨!老婆孩子,嗨!听小戏呀,嗨!”由于过去白洋淀天寒,冰厚一时截不开冰块,领号手接着喊:“一枪不透,嗨!白菜熬肉,嗨!两枪不透,嗨!高粱姜米,嗨!米饭管够,嗨!大鲤鱼,嗨!宽粉条,嗨!萝卜大肉,嗨!一起熬啊,嗨!使劲,嗨!加油,嗨!嗨!嗨!冒水啦呀,嗨!开啦,嗨!开啦呀啦。嗨嗨!嗨!”,终于,把冰裁开一块。再看这些人,个个汗流浃背,有的穿个小夹袄,有的穿个小单褂,真是卖足了力气。然后,把第一块冰板掩到临近凌下边,用长镰套水里的下半截苇子。
套完苇子晾出一块长方形水面。十几个人站在第二块凌板上,每人一副大罱,冰板两头各站一人,手持一根大竹篙平稳的撑着第二块冰板。大罱按到水底一张一合连泥带水,连草带鱼一块儿夹上来。这一罱包足足有一百多斤,力气小的根本干不了。十几张大罱咵!咵!往冰板上一倒,大鱼、小鱼、螃蟹、桂鱼活蹦乱跳,紧接着拾鱼的一劲的往框里捡鱼,那高兴劲儿,也顾不上溅在身上,脸上的泥点,场景可想而知,是多莫壮观啊。捡鱼的一走,我们这帮小孩赶紧跳上去,急忙用领勾捣泥,拉苲草,捡小鱼,拾小虾,有时捡个甲鱼和大鲫鱼。有时捡的鱼多光顾着高兴,不小心蹅空就掉到河里,天寒地冻,冻得直哆嗦。回到家里,脱了湿棉衣赶紧钻到被窝里,老母亲一边唠叨着一边加柴火烧干锅,在锅里煲棉裤。现在想起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与现在的孩子们相比,别有一种风情和乐趣。
”春汕“,”秋汕”和“冬汕”大致相同,只是一个在冰上,一个在船上。一般我们桥西村“出汕”选在“三角地”和“套火地”。首先,把整个汕地用苇箔圈起来。苇箔要扎的底深牢固,白洋淀水面宽阔,风大浪急,如果苇箔扎不好起不到防风、抗风作用就被风吹的漂出水面。汕窝选在苇稀苲嫩的地方,便利好夹罱子。然后,将罱子船和套苇船同时进入汕地,缩小汕地的面积,将魚赶到提前设定的汕窝子里。
几只套苇船并排着在前面用大镰套水中的芦苇和水苲,后面几只罱子船跟着夹魚,罱子船后边紧跟着就是扎箔船,立马扎苇箔拦住一道围墙。因为汕地面积大,这样用上几天的时间,才能将汕地的面积缩小到一亩地左右大的地方。
最后是“挑窝子”。“挑窝子”是白洋淀打鱼人最高兴的事,也是“出汕”收获的最关键时候。一到这个节骨眼上,头天晚上汕头就布置安排大家备好魚筐、魚篓、抄鱼回子等工具,套苇船和罱子船则把各自使用的工具,检查、备齐、安排好。第二天天一亮,大家吃饱喝足,船队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向汕地驶去。到了汕地,鞭炮齐鸣,人们齐声呐喊“挑窝子啦!”。紧接着,套苇船和夹罱子船同时进入“汕窝子”里面去,还是,前面套苇,后边罱子船夹魚。“窝子”越来越小,夹罱子的一罱子下去就是半兜鱼儿,鱼倒在船舱里活蹦乱跳,人们喜悦的心情都挂在脸上,边干活边呐喊,汕头情不自禁的嘴里喊起了号子:“老伙计呀!加油干呐!力争产魚超全县呐!”,“顽皮庄啊,人好看呐,头戴花巾三来骗呐!瓜糖香烟买个遍呐!”,喊声一浪高一浪,罱子越夹越快。接着又喊“大碾子啊!连轴转呐!不到长城非好汉呐!晚上听戏电影院呐!”。这时候挑“窝子了”,“伙计们呐!加油干呐!晚上杀猪焖米饭呐!鮜鱼炖它八斤半呐!大碗喝酒,一醉干呐!”人们高声呐喊着,“汕窝子”里人欢唱,魚儿乱跳,有在空中飞跃的,有窜出汕外的,有的直接窜到船舱里的,人们个个赤背舞罱,船儿个个魚满舱。拾汕的则在汕外边有的用回子偷着捞,有的用叉偷着叉,各得其乐。临近傍晚,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收拾苇箔,搭罩,划着满载收获的渔船,收工回家喝酒去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白洋淀这种古老而苯重的捕魚方式已经完全消失,新区的建设,大型古老的捕鱼场景更不可能重现,但这美好的往事,却永远留在生活在水乡人们的怀念和记忆里。年4月5日写于山西太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