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笔记漕河府河汇流之前
梁东方
漕河府河都是发源于太行山的河,向东曲折逶迤地经过平原大地,经过乡村城市,最后在白洋淀汇合;未必存在两条河确切交汇的所在,但是都汇入了白洋淀是确定无疑的。之所以有它们最终汇合在一起的感觉,实在是因为它们的流域和河道都越来越靠近,在汇入白洋淀之前已经很近很近。
在这个很近很近距离的之间,就是著名的漕河府河两河湿地。两河湿地生长着大量的旱作与水生植被,还有大面积的树林和高大的护道树。因为不在交通干线上,从哪个方向过来都有河流阻隔,所以这里一直还保持着某种程度上的原始的环境状态。
所谓原始环境状态就是植被少受打扰的自然状态。根据经验判断,在这样的自然状态里,一般来说酷暑也不会太热。果然,在从漕河向府河输水的两道水渠夹峙的大路上,那两排高大的杨树所形成的黑森林的效果,正如所料。而每每正如所料其实都会比想象的还要好,都会让人在直接兑现了的猜想里欢欣不已。
因为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在城市里、在平原上到处都灼热难耐的状态里,居然在平原深处的大地上就因为有水域纵横、有林木高擎,居然就能形成如此舒适的凉风习习的好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里,何来暑气?树荫下的流水滔滔不绝,它们被从地势略高的北侧的漕河引向地势略低的府河,不是要给府河输水,而只是为了两河之间的湿地上的人类种植。种植稻子、种植荷花、种植茭白、种植芦苇、种植所有一刻也不能离开水的水生植物。
在这样的流水之上,只要在树荫里,升腾起来的就不是潮湿、不是黏热而是干凉,是爽利的通透。林下流水之畔,自然的风凉出人意料地徐徐而至,比人造的空调不知道好多少的大自然空调肯定就应该是这样的。即便是盛夏,也可以这样让人体验到的全都是舒适,没有蒸腾和炙烤,没有汗水和煎熬。
巨大的树荫之下的流水潺潺之境,让人忘了这是夏天。可不是夏天的话,又怎么会有这样的树荫和流水呢?正是夏天为户外生活提供了最优越的条件,使人不愿意在屋子里,愿意置身这样美妙的自然之境。
树木高大以后,树荫深长,风在高处哗哗作响,单单是那响声也让人感觉风很大,在空间上就驱散了狭小憋闷的酷暑感觉。
这应该是传说中平原上一定存在着的避暑之地:即便是在平原上,只要有水,有树,有足够的水、足够密集高大的树,就一样可以有避暑胜地的高山大海才有的凉爽。
沿着水边的林荫道漫步,几乎可以说是坎坷的土路上有频繁的起伏与深深的车辙,都是这次下雨、上次下雨和上上次下雨以后碾压的结果。这样的土路,不平坦,不适合车走,却适宜步行。在阳光将阴凉里道路和树木之外的水田荷花都照得耀眼的情况下,这条路上已经有了黑森林的那种深深阴翳中的黑。黑森林不单单是欧洲才有的。只要树木足够密集,足够高大,在我们的平原上就一样可以形成黑森林。事实上,以前也一定是有过很多类似这样的黑森林的景象的,不过那都是前人的享受了。
在这样的平原上避暑胜地似的地方,人很少,远远的有人木雕一样坐在水边垂钓,有开着三轮的人过来撒上一网,有人骑着电动车带着孩子来看荷花,大家都有自己的托词,没有谁直接是来只为享受阴凉的。
一个骑在摩托车上,面对着荷花田的汉子,一直那么坐着。他是这片无边无际的荷花田的种植者。说有人偷荷叶。前几天抓住一个,一说还都算是熟人,算了吧。说到这里他叹了口气,很遗憾的意思,似乎损失几片荷叶对他这几百亩荷花田来说会是一种致命的打击。想要够到荷叶其实不容易,荷花田和道路之间还隔着宽宽的水渠呢。他说中间有可以走过去的地方,做了栅栏和门,那也挡不住。
你这荷花长得怎么有一片大、有一片小?
第一次种的时候有的不行,又种了一次。
荷花都种在了路的这边,那边怎么不种?
那边不让种了,荒上几年可能就要开发了。
的确是不容易。难怪心疼那些荷叶,大中午的了还在这里守着。失去了荷叶,就会影响水下的藕的生长。这些开白花的荷是以收获藕为种植目的的,水面之上可以长到一人多高,盖满整个水面,形成所谓遮天莲叶无穷碧的典型场景。
这时候远远地看见那边有人,那些人不是一般过路的,而是出来玩的,他就发动摩托车赶紧过去了……
他们生活劳动起居在不起眼的乡野之中,从未将自己的生产生活做过什么传播,但就是过着这样城市里哪里也不会有的暑天里不热的好生活。一旦传播开,这里就会是比任何一个旅游景点都更热闹的所在了。当然,那也就距离这里也成为一个旅游点不远了。而建设一个旅游点的标准操作首先是开辟道路,开辟道路中第一项就是先把原来的树木悉数砍去,等路修好了,停车场也有了,支撑旅游点的树也都只能是移栽来的小树了。旅游点之所以成为旅游点的一切要素都不复存在。
这样想来,还是保持着这样养在深闺人未识才最好。可是谁都明白,那种要将一切都开发了的力量,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这最后一片硕果仅存的伏天不热的黑森林,势将不存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0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