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雄安新区,看杨六郎在雄县容城安新留
三年前的今天,雄安新区应运而生!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这里离我们所在的城市保定只有60多公里的距离,旅游往来特别方便。疫情过后,这里规划建设也在逐渐复工,新区的蓬勃之力又将爆发。
想到雄安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那么,除了看新兴的城市建设、美丽的淀泊,大家知道在辽宋甚至更早的时候,这里是重要的边关要塞、兵家必争之地么?尤其是围绕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宋代历史人物杨六郎(杨延昭),留下了许多遗迹和传说。下面,就带着大家一起去这些地方旅游一番。
宋辽边关古战道堪称“历史奇观,地下长城”
雄县古称雄州,北宋时期为边关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三关”之一瓦桥关即设于此。年祁岗村打井时发现了结构复杂的古地道(祁岗遗址),并相继在城东邢村发现了大台遗址。年进行了初步挖掘修缮。通过挖掘初步确定古战道始于雄县圆通阁之八角琉璃井,它分布于雄县、霸州、文安、永清境内,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65公里,总面积达平方公里。同年,这里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考察鉴定,专家们认为古战道所用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和特征,应为持久性防御性军事工程,与长城的战争功能相同。这样巨大的地下防御性军事工程的发现,填补了史书记载的空白,堪称“历史奇观,地下长城”。古雄州在宋辽时期是两国交界处,这里战事频繁,杨六郎在此镇守达十六年之久,寸土未失。从地理位置上看,古雄州本无天险可据,但杨六郎却屡战屡胜,这不能不说要归功于他当时修建的地下战道。
“晾马台”、“扳倒井”讲述了杨六郎一段征途中的故事
《容城县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白沟河,县东北三十里。宋、辽以此为界……晾马台,在县东二十余里,宋杨延昭筑此以晾马,基址尚存……”后经有关部门考证,晾马台镇的东李营、西李营、王家营等村,当年确是杨六郎屯兵驻守之地。“晾马台”遗址位于容城县东的晾马台镇,在雄安新区北边的边界上,毗邻全国著名的小商品城白沟。如果开车走津保公路,透过一片麦田向南望去,会发现不远处的一处台地上屹立着一座寺院(明月禅寺),这处台地就是“晾马台”遗址了。
走进明月禅寺,会发现这里最醒目的就是一座大雄宝殿了!看外表可知其建成的年代并不久远,与院中那棵参天古树(传说是杨六郎栓马的树)形成了鲜明对比。原来,这座明月禅寺确实是座始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刹,历史上曾多次被毁、重建……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又重修了这座大雄宝殿。
大殿周围留有多座古碑,有些碑上面的文字已被严重风化,无法辨认。“晾马台”遗址上立有一座年设立的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水泥台标识,告诉人们这里就是传说中的“晾马台”了。“晾马台,晾马台,不带干粮下不来”——这句传说中的顺口溜是在告诉人们,当初的“晾马台”是相当大的,如果去“晾马台”得带着干粮去,否则多半天下不来可就饿了!当然,现在因自然及人为等原因,这里已经变得很平、很小了!
“晾马台”的由来是这样的,传说当年杨六郎率将士们在这里洗战马,众多的战马抖落身上的尘土,就形成了这个土坡!而这里的那口“扳倒井”为什么是“歪脖”的,也是有传说来历的——有一次杨六郎征战归来,人困马乏,饥渴难耐,恰遇此井。怎奈千军万马从此井取水解渴,如杯水车薪一样难受。杨六郎情急之下晃动双臂,竟将井壁扳的弯曲,汩汩井泉顺流而出,三军将士才得以畅饮解渴,这口井自此便有了“扳倒井”的名字!
白洋淀里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叫“烧车淀”
去过白洋淀的小伙伴可能都知道,白洋淀的淀泊和岛屿各有各的名字,而这些名字的来源大多是根据它们的形状,或是出产来命名的。但在普遍当中也有个别,比如这里有一个地方叫“烧车淀”,据说也是与当年任安州(安新县)团练使的杨六郎有关,听起来倒也十分妥帖可信。
杨六郎郎当时就镇守在白洋淀北边的雄关,当时白洋淀通往雄关有一条很窄的土路,人称宋堤。窄到什么程度呢?窄到只能容一辆单车通过。有一年辽国举兵南犯,宋军镇守在白沟河一带与其对峙。数次交锋未分胜负……有一天杨六郎想出了一条破敌妙计:他命宋军埋伏在宋堤两旁的芦苇荡里,自己引一队人马与辽兵交战后假装败退。辽军不知是计率人马战车鱼贯进人宋堤,未等他们反应过来,芦苇荡便射出无数火箭。由于土堤路窄,辽军车马不能掉头,烧精无遗,宋兵大胜!从此这里得名“烧车淀”。
看罢这些介绍,小伙伴们有没有动心啊?到底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条件允许后,自己去实地旅游、甄别一下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