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黑科技村规民约齐发力白洋淀水
人民网雄安8月17日电(胡宇浓)农村污水成浇灌喷泉“利器”、臭水沟变景观带、村道上10米1个垃圾桶……近日,记者走进雄安新区安新县王家寨村,雄县七间房乡、鄚州镇等地,看到白洋淀淀中村、淀边村越来越美,村民们能休闲遛弯的“景点”越来越多。
治理前的雄县支干渠。中铁二十二局供图
雄安新区的重要功能定位之一,是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为实现这一目标,自设立以来,雄安新区就全力打好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通过白洋淀淀中村、淀边村农村环境治理,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管控,加快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以及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和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等系列措施,使白洋淀水质继年达到十年来最好水平后,今年又有明显提升。
如今的雄县古州村沟渠绿草如茵。胡宇浓/摄
据统计,今年1-6月,白洋淀水质同比好转,湖心区断面平均水质为IV类(去年同期为IV类),其中2月、4月为III类;南刘庄断面平均水质为IV类(去年同期为V类),其中3月、4月为III类。
“垃圾沟”变身鲜花遍地的景观带
仲夏时节,雄安新区雄县鄚州镇古州村里的沟渠绿意成荫,沟渠两侧开满了各色小花儿,盛开的荷花立在水面上,仿佛一副写意画,吸引着周边村民骑着自行车来这里游览休憩,观景赏花。很难想象一年前这里还是垃圾遍地、臭味熏天。
如今的雄县古州村沟渠鲜花遍地。胡宇浓/摄
雄安雄县鄭州镇、苟各庄镇、七间房乡有32条支干渠,总长度约.7km。这些沟渠开挖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主要用于白洋淀截渗治碱及排除农田沥涝、引水灌溉。近年来,它们成为周边居民生活污水直排和垃圾倾倒的主要场所,部分支干渠垃圾积存严重,水体发黑发臭,严重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为还村民一个自然、优美的生活环境,年雄县开始了支干渠治理工程,通过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垃圾清捞、黑臭水体治理、底泥治理与生态修复等一系列的整治措施,如今各处沟渠已成为了鸟儿们的栖息地。“现在我们都爱往这走,遛弯或者开车经过的时候看着花花草草,别提多舒服了。”古州村村民赵先生对如今的沟渠环境很满意。
据了解,支干渠治理工程于年4月30日完工,7月11日完成验收,进入维护期,共计清理垃圾4.02万m,绿化47.3万m,水面清理万㎡,不仅改善了支干渠周边“脏、乱、差”现象的同时,也很大程度地改善了白洋淀下游流域的水环境质量。
“黑科技”让生活污水有处可去
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要让环境回归自然,更要从源头上遏制污染。雄安新区提出,要努力确保不让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那淀中、淀边村的生活污水怎么办?
干净整洁的雄县村道,垃圾桶随处可见。胡宇浓/摄
为摸索出适合农村的污水治理模式,安新县不少村加入白洋淀农村污水治理先行试点,各村通过“一村一策”的模式收集污水、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处理后的水质可达到大清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安新县安新镇王家寨四周环水,码头广场上有一处喷泉景观,四周种满了绿植,为村民提供了日常休闲的新去处。令人想不到的是,喷泉用水就全部来自于处理后的污水。据介绍,经过处理设备“洗礼”的水通过喷泉,进入旁边的潜流湿地,湿地景观的填料区中种有千屈菜、菖蒲、香蒲、水葱等挺水植物,能进一步有效吸收祛除水中的有害物质。
安新县王家寨主岛污水处理“花园”与喷泉相融合。安新县供图
此外,处理后的“污水”,还可供厕所冲洗、绿化浇灌、扬尘治理等使用。目前,这种将净化污水系统与景观相融合的模式已经在安新县多个村试点运行。
垃圾桶10米1个,从“不敢”随处扔垃圾“不想”随处扔
“环境好了,我们住着也开心。”正在倒垃圾的王奶奶说起淀边村的生态环境治理,露出了笑容,“垃圾可不能再随便乱扔了。”
安新县圈头乡邵庄子村与景观融合的净水梯田。安新县供图
路过雄县的村道时,记者注意到,每隔大约10米就能见到垃圾桶,村民们也会自觉地将垃圾倒入垃圾桶,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丢弃物。雄县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全县各村的生活垃圾均可实现日清日结,村民不用再为扔垃圾犯难,村道上每天都是干干净净的。
村里环境的改善,得益于村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为帮助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雄县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环境“民约”,将村民的思想从“不敢”乱扔垃圾循序渐进地变为“不想”乱扔。同时,上岗生态巡查员,对损害生态环境的问题进行及时妥善处置,以保持生态环境卫生,为村民营造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
如今,新区的绿植越来越多、空气越来越好,白洋淀的水也越来越清,一个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雄安正一步步从规划变成现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