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保定方言拾趣水筲

<

水筲,北方方言,水桶。

筲,形声字,从竹,肖声。最早是指装饭的容器,竹子做成。有一句歇后语叫“水筲没梁——大饭桶”。

水筲

人们在竹圆筒的上端装上提手,用来提水就成了水筲。《辞源》释筲曰:竹器。后来演变成木制的盛水容器。再后来把所有提水用的桶都称为水筲了。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小胜儿》曾经提到过水筲:“农民们就放下饭碗,担起水筲,帮助战士饮马。”

木筲是何时出现的,查阅资料得不到相关的记载,倒是有一个传说能够证明木筲历史的久远。相传,古人煮饭时,有的用荷叶从河里取水用,这样不是很方便。一天,鲁班之妻邓氏对鲁班说:“人们都说你是能工巧匠,你能不能造个盛水之物呢?”说完习惯性地拎起围裙擦手。恰是围裙拎起后的褶皱触发了鲁班的灵感,鲁班仿照围裙褶皱形成的兜,锯几块木板箍成了圆桶。于是,形成了木匠圆作行业,并出现了专职的箍匠。圆作是民间传统木工技艺之一,它是木工当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做好一只木桶需要40多道工序,必须学满6年才能出师。由于难度大,加上圆作的木制品越来越不被重用,到现在圆作行当几近绝迹。

既然是水筲,肯定要和水打交道。所以制作水筲的木材要能耐水,硬度高,柏木、国槐木都是常用木料。木筲常年让水浸泡着,整日湿漉漉,再加上盛满桶的水,担在肩上很沉。后来人们用铁筲代替木筲,相比较而言,白铁轻巧美观,耐用,一副铁水桶要比一副木水筲轻十来斤。但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也算得上是新鲜的洋玩意儿了。挑着一副明晃晃、亮晶晶的铁筲走在街上,也算是很风光很抢眼的呢。

平时无论是木筲还是铁筲,人们都简称为“筲”。在提水挑担的过程中要有几个环节注意。一个叫做:摆筲。用绳子勾住水筲的横梁放进井里,当水筲快出水面时,抖动井绳,让筲摆动起来,灌满水之后迅速提起。摆筲需要一定的技巧,水筲要摆到合适的角度和位置,否则要么装不进水,要么筲脱了钩。一旦脱了勾,筲掉进井底,这就涉及到另一个环节:捞筲。捞筲要用特定的工具勾住筲的某一部位抓起来。水筲掉进井里的情况是常事儿,也就得准备捞筲了。再有就是如何平稳地把水挑回家了。用担仗的两头分别挂上筲,担在肩上比较省力。但是掌握不好平衡,会左右摇晃。娴熟的挑水工,能够跟随两头的水筲摆动而步调协调一致,却不会有一滴水洒落。

20世纪中叶出现铁水筲之后,铁匠铺里有了打水筲的,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置办得起的,需要用时随时可以跟左邻右舍借。有的干脆就把水筲放在院子里,街坊邻居可以随便用,无需打招呼。这也显示出淳朴的民风以及邻里之间融洽密切的关系。

文章来源于《老保定丛书》(第一辑)——《老保定方言拾趣》,作者幽之、马伊凡,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老保定方言拾趣——水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0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