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韵雄安丨红色雄安雁翎队的故事
陈红
安新县白洋淀大观园国际旅行社导游
河北省十佳导游员
苇田、水村、渔舟、飞鸟是雄安新区白洋淀特有的北方水乡之美。对于生活在白洋淀的人来说,最难以忘怀的还是这里流淌的红色基因。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经诞生过一支神出鬼没、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水上游击队伍。芦苇荡里,荷花丛中,孙犁先生的《荷花淀》,徐光耀先生的《小兵张嘎》,讲的都是这支威名赫赫的白洋淀雁翎队。大家好,我是导游员陈红,来自雄安新区白洋淀。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雁翎队的故事。
年,日本侵略者攻陷新安县城(今安新),开始扫荡白洋淀,以“献铜、献铁”为由,强迫白洋淀水区猎户交出土枪土炮,这对以渔猎为生的猎户来说,等于掐断了他们的生命线,猎户们十分愤怒。在这危急时刻,奉中共安新县委指示,三区区委书记徐建、区长李刚义连夜赶到猎户集中的大张庄村,召集猎户揭露日本侵略者收缴猎枪的阴谋,号召组织抗日武装。水区群众深受鼓舞,20多人当场报名,出船出枪参军抗日,从此,开始在水上伏击日伪军。
经常有朋友会问,这支队伍为什么叫雁翎队呢?这是因为队员们使用的土造武器,俗称“大抬杆”。“大抬杆”是当地猎人发明的一种专门打水禽的武器。枪身有2.5米至3米长,一个人扛不动,所以只能固定在一种特殊的专用船――“排子船”上。“大抬杆”不但打得远,而且火力足,威力很大。为了防止枪膛里的火药受潮,他们通常会在点火的信口处插上一根雁翎。在淀上操练时,队员们习惯采用围雁打猎的方法,驾驶排子船呈“人”字形行驶,犹如雁群飞翔。时任中共安新县委书记的侯卓夫看到这一情景,灵机一动,将这支队伍命名为“雁翎队”。
雁翎队队员不仅敢于斗争,而且机智灵活。他们时而化妆成渔民,巧端敌人的岗楼;时而出没在运输物资的水上航线,截获敌人的军火物资;时而深入敌人的心脏,为民除掉通敌的汉奸;时而头顶荷叶,嘴衔苇管,隐蔽在芦苇丛中,伏击敌人的保运船。这支骁勇的水上游击队与侵略者进行了长期不屈不挠的斗争。从年成立到年配合主力部队解放安新县城,雁翎队从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多人。他们利用芦苇荡这一天然屏障和沟壕纵横、港汊众多的有利地形进行了大小战斗70余次,仅牺牲8人,却击毙、俘虏日伪军近千人,缴获大量军火和军用物资,掐断了日寇在华北的水上运输线。特别是从年到年的四年里,雁翎队在35次战斗中,有16次是一枪未发而致胜,所以有“淀上神兵”的美誉。
雁翎队在风景如画的百里淀泊上留下了一段段抗战传奇,谱写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英雄史诗。有一首记录雁翎队神勇表现的民谣,至今仍在雄安广泛流传: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抗日战争胜利后,白洋淀儿女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据统计,白洋淀儿女在战场上共有人为国捐躯。如今的芦苇荡,硝烟早已散去,岁月也可以磨平许多往事,但雁翎队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得以传承,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白洋淀儿女顽强奋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示白洋淀儿女崭新的时代风采。
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汇。雄安新区白洋淀有着英勇的雁翎队,他们驱船为马,投苇当枪,谱写了一曲抗日救国的赞歌。过去的这里是雁翎队伏击日寇的主战场,也镌刻着鲜明的红色记忆。今天的这里,勤劳智慧的白洋淀人民在雁翎精神的感召下,胸怀一颗赤子之心,以最昂扬的斗志,最坚韧的毅力,谱写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本栏目
由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公共服务局、
中国雄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