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纪事简介
《白洋淀纪事》简介
《白洋淀纪事》收集了孙犁从年到年所写的绝大部分短篇小说、散文。这些作品“大多数都没有紧张的戏剧性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它们就像白洋淀里的荷花和翼中平原上的庄稼那样,以清香、美丽的花实和新鲜、活脱的气息吸引着读者。可以说,这是一部以生活见长的作品”。这部书被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四个国家级出版社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说明它经受住历史的严峻考验和筛选,有非常强的生命力。
书名“白洋淀纪事”,是因为作者的家乡就在河北平原上的白洋淀附近,战争年代,作者在那一带参加斗争的时间比较长,书中反应那一带人民生活的作品也比较多,作者为人熟知的短片《荷花淀》等也曾以《白洋淀纪事》为副标题,所以就沿用这个名字。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原名孙树勋,年生,大革命前后到保定育德中学读书,“七七”事变前夕,在白洋淀地方小学教书,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步人文坛。战斗和笔耕,一身而二任,使他在冀中家乡那块土地上生长得格外丰满健壮。他把青春年华和才情,全部献给了他曾经战斗过的晋察冀根据地的父老乡亲们。人民的革命事业前进了,孙犁“生活之树”也挂满了美丽的沉甸甸的花实,他奉献出《白洋淀纪事》。
主要作品:“文革”前的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和文学理论、文艺评论、诗歌等;“文革”后,主要作品为《耕堂劫后十种》(从《晚华集》到《曲终集》共10个集子)。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准备转移。一人摘了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抵挡正午的太阳。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了。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一个个像落水鸡似的。
“四人帮”当路的年代,我的书的遭遇如同我的本身。有人也曾劝我把《白洋淀纪事》改一改,我几乎没加思考地拒绝了。如果按照“四人帮”的立场、观点、方法,还有他们那一套语言,去篡改抗日战争,那不只有背于历史,也有昧于天良。我宁可沉默。
真正的历史,是血写的书,抗日战争也是如此。真诚的回忆,将是明月的照临,清风的吹拂,它不容有迷雾和尘沙的干扰。面对祖国的伟大河山,循迹我们漫长的征途:我们无愧于党的原则和党的教导吗?无愧于这一带的土地和人民对我们的支援吗?无愧于同志、朋友和伙伴们在战斗中形成的情谊吗?年9月18日
孙犁在中国文坛上是独特的。他的文字从年轻到晚年都会堂皇行世。他曾经影响过几代文学青年。……我更坚信,孙犁这个名字是不朽的,他留下的丰厚遗产将永存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宝库。——贾平凹
图文编辑:金红丽
内容审核:王德建祁晓红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华书店
欢迎您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华书店
新华大厦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