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故事55百年传承的老囤底

北京中科白殿疯在哪里 http://www.xxzywj.com/m/

“多数时候,你都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柔的爱人,可她已经远远地离开,无论你再做什么,她都不会知道。知道了,她也不会回头。远离你的,也许是你曾熟悉的亲人、朋友,也许是陪伴你的老屋,也许是你孩提时目见的一切。”——这是看到那个陈旧的老囤底后,心灵的一丝震颤。

闲置的老囤底

在一个正在拆迁的村子闲逛时,发现被主人遗弃的粮囤,我们从小管它叫囤底。上楼了,这些物件笨重又占空间,楼房里也没这么多粮食可以储存了,卖又不值钱,只能和这破房子一样,等待挖掘机那重重的一铲,化作粉末,结束了在这世界上百年的存在。

曾经这是家里的门面

沂蒙人的囤底多用绵槐条编织而成,这绵槐是种灌木,以前在老家的河滩里到处都是。它枝条有拇指粗,韧性很强。用来编制粮囤前最好是放在汪塘里沤浸一段时间,出来的条子韧性会更强,也不会生虫,编制的东西更加结实耐用。

编囤底有仅要有技术,还得有力气,手的力道足。编制时,先插好米字底,打好立柱,再鱼鳞状依次编横条,里外勒紧盘实立条。粮囤的大小,根据家里口粮的多少而定,有的直径2米多,有的1米多,高度一般和肩膀齐平。编制好后,有的人家为了防止虫子进出,还用牛粪和泥巴里外涂抹,干透以后就可能使用了。

刨地瓜

囤底一般结合“折子”使用,所谓的“折子”,是用编芦席的用的材料也就是竹蔑编成,长条状,宽约30厘米,长3-4米。这种“折子”,不用时就盘成卷,不占地方。使用时,如折子不够长,可以几个“折子”续接加长起来用,十分方便。当一圈圈地盘在底囤的内侧壁,粮囤顶部就越来越大,形成一个大的蘑菇顶。正是因为它总是在折在下面做底,因为就叫了囤底。

拾地瓜皮子

沂蒙山的囤底,一般用来放地瓜、玉米。在大集体的时代,各家的小麦少的可怜,一年也就是半缸了不得了,地瓜干是用来做煎饼的主料,煎饼又是沂蒙人的主粮,有了地瓜干,就可以维持生计,可以不挨饿。从这里你就能想像出,囤底在沂蒙人家的地位了。每到过节,请人写个大大的“酉”字贴上面,是一家人最大最重要的祈福。秋里地瓜干入一囤底,家里主妇心里就格外踏实,日子一天天过,粮囤一天天缩,到了春天,“折子”去了;夏天也要过去,囤里要见底了,主妇们就犯起愁来,秋收还有几个月,中间接济不上了,怎么办?

看看我这一囤的花生

儿时,好几次早上醒来,听父母一大早就合计这事。合计来,合计去,还得出去借,于是吃了早饭,父亲推过小木车,就奔姥姥家去了。虽然他很不情愿这样做,但是家里好几个孩子断了顿,也不是办法。那时姥娘家劳力多,分的粮食也多。我们五口人,父亲当乡村教师,吃生产队里的平均分,三个上学的小孩子,分的粮食怎么匀也不匀完一年。

办粮食

70年代出生的人,这种吃上顿愁下顿的日子可能过了没有几年,到了分了地,各家日子都好过起来了。记得那几年,各家各户都添了新囤底,秋收过后,几囤粮食齐刷刷屹立屋里,过惯了苦日子的庄户人笑逐颜开,真是从心里美到肚外。到了过年,实在没其它办法表达这幸福的心情,就拿放鞭炮杀气过瘾,村里,鞭炮声从除夕下午年夜饭,一直响到初七!

再到后来,小麦替代地瓜干成为沂蒙人的主粮,地瓜主要用来喂猪,再到后来,各家养猪的也少了,大田基本不再种地瓜,各家的囤底也成了废弃物,有的拆了烧了火,有的放在院子的一角,忘记了它的存在。以至于到今天,你问年轻人囤底是什么,多数人别说见过,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概念。你想在农村找件旧粮囤,还得淘很久,才能见到它孤单寂寞的身影。

现在都用这种钢丝网的囤了

“只有寒冷的人,才贪馋地追求一些温暖,知道别人的冷的感觉;只有病弱不幸的人,才贪馋地拼着这个生命去追求健康、幸福……只有从幼小在冷淡里长成的人,他才爬上树梢吹起口琴。”这是孙犁《白洋淀纪事》中《邢兰》篇结尾的话。看着这粮囤,当年那些曾经为它犯愁,为它幸福过的人们,心时泛起的可能是年轻人永远不能体验的滋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16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