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农村10件老物件,曾在农村生活
每一个老物件,都记录了农村前进的步伐,都已经载入了历史的史册。这些老物件是那些先人们智慧的产物。这些老物件照片,唤起了那些留在我们老一辈人的脑海里最深刻记忆和曾经给与人民的壮丽篇章。看到了六七十年代农村10种老物件,曾经在农村生活的你,是否又回到生产队时代的感觉?
今天分享的六七十年代农村的11件老物件,你还有印象吗,你还有记忆吗?你还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第一个老物件:合成麻绳的工具
在农村,麻绳是被广泛应用的,在生产队时候,生产的劳作的马匹用的车马绳套,都是用的麻绳。包括农村用马车往家里运烧火用的秸秆也都是用的麻绳。那时生产队用到的麻绳多为有九股、六股、三股麻经最后合成的一股麻绳子。
所以麻绳的粗细不同,用处不同,比如细一些的麻绳会用来纳鞋底。粗的麻绳会用到农业生产或者农田的耕作中。麻绳制作也分好几道工序呢。如果要打粗绳子要用纺车子纺麻经。纺车纺完后,要把它绕成经团;把麻经合一起成为绳子。现在用农村人或者打麻省的人也非常非常的少了。会这个手艺的人基本失传了,所以这样的物件俨然已经消失了。
第二个老物件:穿子
穿子是劈芦苇织蓆用的工具,白洋淀称之为“穿子”。那打麻绳的“工具”外面是槽不是“眼”,而穿子工具一头是一个眼一头是三个或四个眼,中间还有一个铁制“枣核”,“穿子”外等份向中间的铁“枣核”插入三个或四个铁刀(图中可见)用以把芦苇劈成三瓣或四瓣,而打绳用的“木瓜”是没有插向中间的铁刀的。所以这也是第一个物件和第二个物件很像,但是用处却不同,我相信很多人都区分不出来。现在用芦苇织蓆的手艺人也很少了。这个物件更不用说,也已经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
第三个老物件毛翁鞋
四川这边叫马尔窝。在生产队大集体的时候。那个时候物资匮乏,但是冬天却很冷。但是智慧的农村老一辈人们就用到了用芦苇樱子编织,有的地方会用稻草编成的厚厚的鞋子。这个鞋子穿起来很暖和,在冬天的雪地里走也冻不透。但是要穿袜子才行,不然的话要磨脚的哦。你穿过这样的鞋吗?
第四个老物件黄油伞
黄油布雨伞,还叫“白家雨伞”。那种独特的黄,让我记忆犹新。过去的小的时候买不起雨伞,只好披蓑衣。而个别人家的孩子却打着一把这样的黄油雨伞。真的让人羡慕不已。你用过黄油雨伞吗?你家第一把雨伞是什么时候开始用的?
第五个老物件水桶
这样的水桶我很少见。但是网友发给我的照片,说这个是干旱缺水地区牲畜脱水的木制大水桶。山区用毛驴驮、车上不去山,水只能用毛驴驮上山。不知道你见过吗?
第六个老物件玉米穿子
玉米穿子,就是脱玉米粒的工具。是秋天玉米收割以后,农村人就会用手动地去脱玉米粒。这个我小时候也经常和爸爸妈妈抢着干,不过当时海燕还小,真的干起来比较费力。所以干这个也是个力气活。
第七个老物件广播
五十年代(个别偏远落后的地区保持到六十年代)有线广播音箱(农村以院落为单位,每个院落都有)。六,七十年代时在墙上挂着是(农村人)叫喇叭,也就是纸质的黑色浅浅的一个象盖子一样,中间有两块大约4一5Cm小片合在一起,有一片是铁片,另一片不知是什么材料,两片各焊接一个线头,也就是一天一地吧,那根天线(不知叫法正确与否)是从镇上或者乡里广播站输送到乡下各村各户,一天早,午,晚广播三次。那时候农村没收音机,更没有電视机,每天只能听三次广播。那个盒子是有的人们为了美好一点,把那个小喇叭安装在里面挂在墙上收听广播。
第八个老物件石磨
叫石磨(用青石头凿制而成),体积比较大,也比较重。石磨主要是用来:碾压高粱,去壳后就是高粱米。还可碾压苞米、谷子等。所以在农村这个也是很重要的物件,但是这样的物件,现在已经没有人用了。很多农村人都去磨面加工坊加工了。
第九个老物件犁
犁是用来耕田的。犁从我们农耕时代一直延续至今。在过去的年代耕田是用人来拉犁的。后来逐渐用牲畜比如牛,马来拉犁耕田种地。
第十个老物件这个老物件你们认识吗?
这个物件,海燕长这么大真的没见过,也问过很多老人他们也不认识,也查阅了一些资料我也没找到。所以在这里我只能问问友友们,你们见过它吗?它叫什么,是做什么的呢?海燕只能求救你们了?
这些老物件就成现代文物了,它们见证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这些老物件都随着社会的进步让新的物品工具替代啦!看到这些物件就想回到童年的时代。老物件农村还有很多的,纺绳子的锤子,打豆子的褡裢的,驴的套包!过去打蒜头的石头捣蒜器,擀面杖!等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