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在热浪中眺望清凉封面书单八月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不断攀高的滚滚热浪,诗人脚步踏空式的失恋,电影《隐入烟尘》中细微但令人动容的真爱……沸腾之世,审美者仍有一方清凉世界。卓越的作品都不是孤岛,它诞生于群体之中,以宛转晶莹的形式,对照现实人生。平心静气,读一部气息绵长的作品吧。

阅读中,去遇见江南水乡小儿女,领略近代百年岭南史,感知大凉山深处的心跳,回望40年前一群北京青年在陕北山村里追寻知识之光的动人场景。历史里被感知的生命,也是书写素材和灵感迸发的富矿。北大教授罗新在一则墓志铭里读懂了一个年前普通宫女的一生,王朔像游泳者一个猛子扎进时间长河,15年“露头”出来,给我们讲汉武帝的故事。不管是虚构,还是非虚构,也不论是什么风格,怎样的题材,一流的写作者殊途同归:致力于抵达对生命的尊重、对真理和爱的颂赞。

读几本书,将来我们回望,这个八月,应该就不只是高温,还有认真耐心走进过的一个个深远的心灵世界。

“这部作品才是我真正意义上的虚构小说”

《起初·纪年》

王朔著

新经典新星出版社

年出版《我的千岁寒》之后,王朔已经十五年没有推出新作。沉寂的十五年,以王朔的自陈来看,皆是为《起初·纪年》系列作品做准备:“多年来,我一直盼着哪天把这本小说写出来,我就踏实了。”《起初·纪年》取材自汉武帝故事,王朔以我们熟知的历史为出发点,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安放其中,凭借丰富的想象力,讲述了从汉武帝亲政到去世为止五十多年的人生,以及生活在他的时代的众多立体饱满的人物,李广、李陵、司马迁、苏武、张骞、司马相如、陈阿娇、卫青、霍去病、卫子夫等各自跌宕起伏又彼此交织的经历,构成了本书群星闪耀的故事之网。对于这部新作,王朔则称:“我以往的作品多少都在写自己,可算作‘非虚构’,只有这部作品,才是我真正意义上的虚构小说。”

孙犁忘年交花费30年编撰而成,国内首部

《孙犁年编》段华著人民出版社

孙犁的创作生涯有两个高峰,早年的《白洋淀纪事》纯真质朴,晚年的《芸斋小说》老辣深沉,滋养了大量读者,启发了众多作家。追寻孙犁的人生道路、探索孙犁的创作奥秘,是众多作家、学人和孙犁作品爱好者的愿望。孙犁在世时,与不少文学青年来往,成为忘年交。段华就是其中之一。他潜心于孙犁作品研读,长期追踪和搜集孙犁的相关资料。见到发表孙犁先生作品的报刊,随手记录下来;见到评论孙犁先生作品的文章、专著,也尽量记录、收集、保存。

30多年,段华念兹在兹,终于集腋成裘,写成这本共计40多万字的《孙犁年谱》,属国内首部。年是孙犁逝世20周年,《孙犁年谱》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段华16岁即与孙犁相识,孙犁晚年的很多作品的创作过程、素材原型和交往活动,他是亲历者也是见证人。书中全景展示了孙犁的文艺生涯,系统梳理了孙犁的创作脉络。书中有些资料尚属首次披露,此外还收录了很多绝版资料,是一部孙犁研究的拓荒之作。

叙事魅力为学术作品插上飞翔的翅膀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罗新著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对魏晋南北朝史有精深研究的北大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罗新,阅读历史学家田余庆《拓跋史探》时,对其中涉及的一篇王钟儿墓志文,深受震撼。这个叫王钟儿的女性,漫长的一生,所经历的朝代更迭,穿越的时代风雨,深深吸引着他的探究兴趣。为了更深了解这位女性的精神世界,他决定为她专门写一本书,把她的故事讲出去。这就是本书的由来。

罗新以王钟儿漫长而又跌宕起伏一生为主线,并以她的眼睛去看她身处其中的时代。全书采用25幕“舞台剧”生动展示出来。一般常见的历史著作,依重点多是着眼于制度、人群、历史问题,很少会特别着重讲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叙事风格也多是看不出任何情感色彩的文献式陈述。但《漫长的余生》的表述非常自然,很有讲故事的亲切感。在保持严谨的史学规范基础上,通过有文采的词句,进行适当的、节制的情感抒发,则无疑会为学术作品插上飞翔的翅膀,带领读者更深体会历史的韵味。

一个吴侬软语里的江南故事

《鹊桥仙》

萧耳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才子佳人、烟雨水乡,历朝历代文人的作品,尤其是古诗词,培植了一个美丽、富饶的文化-地理概念“江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江南更是孕育了数不清的卓越人物。不过,像《鹊桥仙》这样一部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活生生的江南本地人现实生活样态、精神风貌的小说,依然是罕见的、宝贵的。《鹊桥仙》追忆运河边的大码头——江南古镇“栖镇”的纷纭往事,书写了数位小镇少年成长故事,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写到新世纪,展现江南繁华两代人,或留或走,半生戏梦,聚散离合的动人故事。

三十年间,从呜呜汽船到静寂河床,几个人和一座城市的悲欢离合,在石桥边、在运河两岸徐徐上演。男孩和女孩,在小镇上长大,又纷纷离开故地远游,人到中年的回归,一场场婚礼和葬礼的参加,一次次中年的相聚又分离,栖镇见证了他们的纷纭往事。一个女性在中年回望她的少年时光,所有她所经历的所思所想所感或者是生命体验都融入其中。身为正宗江南女子的萧耳,从小生活在运河边的塘栖镇,打小便说着一口地道的吴语。书中对方言进行适当的运用,也让这部小说散发着独特的语言魅力以及浓郁的江南水乡人文气息。

江南岭南风日好,世道味道总关情

《燕食记》葛亮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将情感寄托于饮食,是古已有之的中华文化共情之源。葛亮最新小说《燕食记》延续其既往的美学风格以荣贻生、陈五举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薪火存续为线索,借关于美食之跌宕故事,细致入微之文笔,生动描摹出中国近百年世态人情的变迁。众生百态亦皆入书中:岭南的气候时令、菜蔬瓜果,漫长的海岸线与山林乡村,天空四野的云霞雨雾、日月星辰,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贩夫走卒,街檐的旗幡、茶楼的招牌、亭台楼阁,还有战争、流徙,有朱门的离散萧索,亦有平民的温存安好,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堪称“岭南梦华录”。评论家杨庆祥认为,这部小说是“对中国文学地理创作版图的一次推进。”

将学术成果变为公共知识

“中华经典通识”丛书第一辑

陈引驰主编中华书局

“中华经典通识”是一套专家学者为大众解读传统经典的“大家小书”。丛书第一辑含五种:《〈资治通鉴〉通识》《〈老子〉通识》《〈庄子〉通识》《〈西游记〉通识》《〈红楼梦〉通识》。作者都是该领域卓有建树的一线学者,分别是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国刚、复旦大学教授郭永秉、复旦大学教授陈引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竺洪波、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詹丹。作为这套丛书的主编,陈引驰教授提出的要求是,写作者除了提供关于这部经典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知识,还要能传递学者对人生、对学术的思路与“智慧”。为保证整套丛书的品质和权威性,“通识”系列的写作要求是言必有据,力求兼具学术严谨性与通俗易懂,将学术成果变为公共知识,为更多的人所接受所了解。

巧妙使用“十二时辰”讲述12个脱贫故事

《中国十二时辰》

李舫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称为一个时辰。在最新散文集《中国十二时辰》里,李舫巧妙地使用十二地支与12个地方相对应,写出12篇文章。李舫给每篇文章赋予一个核心关键词。比如与“子”对应的《壤塘,壤巴拉居住之所》,关键词是“天堂”;与“丑”对应的文章《长缨——西海固,我的土地我的母亲》,关键词是“长缨”;与“寅”对应的文章《高山之上的凉山彝族》,关键词是“觉醒”;与“巳”对应的文章《来自十八洞村的答卷》,关键词是“回响”……

每一篇文章,李舫都动用了她作为散文家的能力,对采访对象进行深情细致的描摹。回望过去几年深度走访的12个地方,李舫说:每一个地方给她留下的记忆都不同,但要说到印象最深刻的,她的回答是:“凉山彝族自治州,这个既有热情奔放的火把节、仙境一般的螺髻山、美不胜收的邛海的地方,也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最令人牵挂的。为了写好凉山的扶贫故事,我曾3次专门去凉山走访,同时也阅读了很多关于彝族历史的书籍。”

一位50后计算机博士笔下的陕北少年往事

《椿树峁》

谢侯之著中华书局

作家史铁生在其自传体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里,写出一位北京青年在陕北插队生活时,所遇之当地民众的朴实、忠厚、积极乐观,以及当地独特的人文地理风貌,风格清新,感人至深,已成为文学经典。这本叫《椿树峁》的散文集,也是写同时代的陕北生活——四十多年前,一群北京青年到陕北生活、劳动、学习的少年往事。谢侯之跟史铁生,恰好也是同时期到陕北插队的北京青年,两人有着共同的难忘记忆。

年冬天,18岁的北京青年谢侯之与几位中学同班同学一起,来到陕西延安万庄大队里一个叫“椿树峁”的小队插队。在那片黄土高原,他们掏的,开荒,修梯田,办乡学,给娃娃们讲“古朝”;他们学会了炒洋芋,做酸汤,爱上了喝烧酒,吃臊子面;他们在雨里读巴尔扎克,在窑洞中研讨物理假说……有点类似《平凡的世界》,《椿树茆》采用方言土语,民风淳朴,很接地气,文笔自然、朴实、优美。作者和少年小伙伴们,在陕北与当地质朴人们的日常来往,勤奋自学、努力向上的生命经验,却超越时光,散发出馥郁的馨香,令人回味无穷。

翻译《百年孤独》的译者动手写起了幻想文学

《时间熊,镜子虎和看不见的小猫》

范晔著顾湘绘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有人说,这本小书是写给小孩的大人书,也是写给大人的小孩书。一部原创幻想文学作品附有治愈系插图,加上画家解读和再创造之后,产生出不一样趣味。自称“猫科动物之友”的北大西语教师范晔,用文字创造了种种古怪可爱的小动物和它们的奇妙故事,作家同时也是画家的顾湘,为全书配上插画,让书里的幻想动物世界愈加丰富可触。范晔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北京大学教师、西语文学译者,译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波拉尼奥的《未知大学》作品。在书中范晔按照现代动物学归类方法,虚构了40多种动物,还煞有介事地为它们编了拉丁文名字。乍一看以为是科普书,再细看发现其实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散发出幻想文学的独特魅力。

你是“社会型写作人格”,还是“自我型写作人格”?

《修炼好文笔:人人都能妙笔生花》

叶开著上海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锤炼文笔一度被认为是一心想当作家的人才干的事儿。但如今信息时代,写作早不再只是作家的秘事。写作几乎成了很多人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但与此同时,除了极少数人,写作能力基本都不是天然获得的。很多人误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似乎只要读书多,就会写作。其实会读,不一定就会写。写作是需要专门训练学习的。谈写作、教写作的书其实并不少见,但多是偏于理论,较为抽象。

叶开作为一名资深编辑、作家,一个对语文教育深有见地的人,他讲写作,不走纯理论路线,而是以《红楼梦》《复活》《呼兰河传》《百年孤独》、金庸武侠小说系列等古今中外耳熟能详的作品为例,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不光易于理解,实际操作度也非常高。比如作者为跃跃欲试的写作者,拆解出动手写作的三个步骤。首先,写作者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和情况,找准方向。比如,你是“社会型写作人格”,还是自我型写作人格?自我型写作人格,更适合在写作中剖析自己,书写人生中的复杂情绪和各种冒险,写成长中的打“巨怪”过程;社会型写作人格,会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7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