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保定方言拾趣追溯舀子的来历
舀(yǎo)子,用于盛水的一种器具,河北省和山东等地都用这个名称,也叫“水舀子”。
最早的舀水用具是“水瓢”。水瓢是用葫芦或匏瓜制成,就是把成熟的葫芦从中间纵向切开,将里面的瓤取出,等风干后便可做水瓢了。先来看这个“瓢”字,从票从瓜,票声。它是由“票”与“瓜”两部分组成,合起来表示的意思是:一种瓜果,对半切开,可以用来舀水,而“票”的意思是“轻轻掠过”,那么“水瓢”则表示轻拂水面,一瓢清水随之舀起。
葫芦水瓢
保定有句俗话说,“留得葫芦籽,不怕没水瓢”。葫芦似乎生来就是做水瓢用的。我们看它的造型,一头大肚子圆圆,正好装水;另一头窄窄长长,又恰好用手握住,从缸里往外舀水,既方便又轻巧。《诗经·豳风·七月》里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诗句。这里“壶”通“瓠”。瓠,七月间鲜嫩之时可食用,八月份成熟时,就可以切开做舀水用的瓢了。可见早在年前,人们就开始用葫芦做水瓢了。
“照着葫芦画瓢”这是保定人常说的一句俗话。从这句俗语可以看到葫芦与瓢的相依相伴关系,同时它也是用来比喻一种刻板、因循守旧的人,形容一种机械的、甚至拙劣的模仿,不会变通、冥顽不灵的做法。庄子在《内篇·逍遥游》里写到惠子曾跟庄子说了这样一段话:“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瓠子是葫芦科葫芦属下的一种,同样也可以做水瓢。在这里惠子种植了魏王赠与的瓠子种,长出了瓠子,本来是要做水瓢的,但由于瓠子过大,有五石(dàn)之大(“石”是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也就是五十斗),如果剥开做水瓢,恐怕它自身无法承受那么多的水,于是惠子打碎后扔掉。庄子对此举很不以为然,他想表达的是,瓠子固然可以做瓢,但又不仅仅只做瓢。普通的葫芦是舀水、装水用的,而巨大的葫芦就可以突破这个常规做其他的用途。惠子墨守成规,只见水瓢不见船。庄子写这个故事意在说明,当事情发生变化的时候,就要改变思路。要能就地取材,用其所长,因地制宜。也就是说人不能固守教条,要能随机应变。
青铜水瓢
随着青铜器的广泛使用,在汉代时出现了青铜舀子。在保定,人们除了延续水瓢的称呼外,还加了个舀子的名字。为什么叫舀子呢?这和古人的取水方式有关。
先看“舀”字,这是个会意字,上为“爪”,下为“臼”。“爪”,禽类的脚,“臼”舂米用的器物。“爪”与“臼”上下结构,表示“以爪为杵,以臼为对象,进行击捣”。意思是用向下击打的方法取物,或者是向下撞击。而古人取水的方式恰如这“爪+臼”击打取物的样子,即把水桶或者斗、勺等器物垂直放到水井里,底部撞击水面沉入水里,再侧翻让水进入,然后提起。这个底部撞击水面的动作就是“臼”字要表示的意思。所以这种取水方式就是“舀”水,其工具就命名为“舀子”了。
水瓢使用还有一些禁忌。过去,安新白洋淀水区人们要下河捕鱼,夹萳子、下网等以及其他的水上劳作,渔民们最忌讳的就是把水瓢倒扣过来放,特别是要下河干活儿之前,不能让水瓢倒扣着。因为水瓢的形状类似木船,如果扣着放,就暗指要翻船。
现在农村大部分家庭都已是自来水入户,舀子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一些老年人依然习惯性的用着水瓢等老物件,或许它只是一种素朴的味道,一种对过去生活的怀恋,一种远去的追忆。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虽是贫寒,但也快乐。
文章来源于《老保定丛书》(第一辑)——《老保定方言拾趣》,作者幽之、马伊凡,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老保定方言拾趣——追溯舀子的来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5608.html